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邻里节,通向和谐社区的桥梁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3-11-08 作者: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 范源清

收藏

邻里节,通向和谐社区的桥梁



一、和谐社区和邻里节的内涵

  (一)和谐社区的内涵

  构建和谐社区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什么是和谐社区?对这个问题表述有多种版本,尽管目前对和谐社区的概念争议很大,但在构成和谐社区的要素上基本形成了共识。这些要素是:一是突出了“社区”这个主体;二是以社区为圆点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社区是以政府、企业、社会、生态、群众存在为前提的,没有这互为依存的前提,也就没有了社区,所以社区与它们的关系至关重要;三是这既涉及到社会结构的三大板块——政府、社会与企业,又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诸多方面。到目前为止,这个界定还是基本可行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人本、互助、自主”六个字来概括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人本”体现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目标,这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互助”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原则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点;“自主”体现了社区的自治功能和工作运行机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总的来说,和谐社区就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

  (二)邻里节的内涵

  邻里节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以此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和冷漠,使邻里之间友好相处,家庭团结和睦,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基本形成风气,老有所乐、幼有所教,学习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歪风邪气没有市场,使邻里相互之间增强感情。

  我们举办邻里节,就是希望通过活动这个载体,继承和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这一传统美德。第二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邻里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石。第三是邻里节在干部与群众、邻里与邻里之间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通过开展邻居节活动,唤起了大家的社区意识,增进了邻里关系,融洽了邻里感情,将人们心中爱的火花点燃,初步形成了一家有难大家帮、邻里共享社区温暖的新格局,激发了人们的奉献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关心社区、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好人好事,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邻里节的成果以其深刻的社会影响在日后的岁月里也将升华为一种魅力无穷的精神财富。邻里是基层社区组织的自然基础和中间环节。

  基层社区组织是以家庭为细胞的,而家庭是生活在邻里中的。若干家庭构成邻里,若干邻里构成一个居民委员会,若干居委会构成了一个街道社区。因此,邻里和社区组织有着内在联系。尤其是在社区已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载体的今天,重塑邻里这个社区组织的自然基础和中间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社区邻里节是社区对一年来改善邻里关系所应用的各种体制、机制、载体和方式以及取得成果的总结和一次集中展示交流的活动,但它并不能完全达到弘扬邻里相识、相知、相助和邻里守望的目的。还应该注意日常工作与邻里节活动相结合,会上会下相结合,让邻里节活动得以继续深化和延续。

二、社区居民群体的特点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关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的关系结构有家庭的关系,有单位同事的关系,也有过去的邻里关系。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原来的这种关系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化,家庭越来越小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目前正在被逐步的淡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尽管现在社区用房面积越来越大,但参与活动的人数始终没有大的突破;二是尽管社区每年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但有些人始终没有参与;三是尽管社区活动经费投入越来越多,但居民参与率增长缓慢。

  针对上述现状,如何满足居民的需求、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成为重大课题,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社区居民群体有如下三方面特点:

  首先,社区人群结构的分化和内心需求的合群化。目前社区居民存在着以户籍和地域身份为主的初级分化和以职业为基础的次级分化。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经济和社会地位、职业、价值观念、教育程序等有很大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社区居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些分化后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使现代城市生活呈现出割裂化的特征,形成现在“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但从本质上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民的内心都向往在一定的群体中参与活动和交流,在群体中分享快乐,找到自我。

  其次,社区生活的分化和活动需求的多样化。社区人群结构的分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分化。社区生活分化导致活动需求、活动偏好多样化。如果我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组织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显然无法满足社区多数居民和各类群体的需求。再次,社区阶层利益的分化和管理需求的科学化。社区内部各阶层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会逐步形成多个利益取向团体。在社会管理中,如何利用科学的载体和手段,有效地对社区各个利益团体进行整合,增进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邻里居民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信任,促进居民融入社区,十分重要。

三、以“邻里节”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龙湾区永中街道现有34个行政村和6个居委会,地处温州东部,素有“灵秀永中,温州福地”之美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加之民风淳朴,千年永中积淀成五种独特文化:一是山水文化;二是寺庙文化;三是教育文化;四是村落文化;五是传说文化。近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环境,城市化的社区文化逐渐形成,势在必行。

  2011年9月8日上午,以“让我们共享平安和谐的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第三届社区邻里节在龙湾区永中街道成功举办,拉开了龙湾区永中街道第四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的序幕。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群众的做法、健康向上的格调和浓郁快乐的氛围,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使社区居民在广泛参与中相识、相融、相帮、相学,营造了“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崇尚文明、无私奉献”的良好社区新风向,被广大群众赞誉为“老百姓自己的节日”,为和谐社区文化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笔,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亮点。

  通过举办社区邻里节,为广大居民搭建起相识、相知、相助的平台,带动了各社区的组织热情,促进社区邻里节的全面开花、蓬勃开展。为强化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社会和谐程度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促进作用。总结各社区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龙湾区永中街道“邻里节”以社区居民为活动策划、实施和参与的主体,通过各类主题向上、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方式,使邻里节活动开展得既具声势、又有实效。

  (一)以拉近邻里关系为突破口,有效增强了居民的邻里意识

  通过“增进邻里友情、共创和谐社区”主题签名活动,举办开展“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区”图片展,抒发了广大群众共建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的美好心愿。永中街道地处龙湾区东大门,辖区工业企业密集,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多,在社区居民的组织下,“邻里节”的举行,城里人、农村人揭开了阻隔相互交往的面纱,亲切交流,个性爽朗的社区主任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感觉孤单、向往与人交流的愿望后,索性提议邻居姐妹筹资在社区成立“外来务工人员之家”,经常性组织外来务工的姐妹开展活动。

  (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导,培养共同的生活空间。

  通过举办各类广场文艺演出,使居民纷纷从家中走到广场,参加演出,展示才艺,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生活氛围。退休党员李启明自愿担任“社区文化推广员”,组建了80余人的“拳剑协会”,带动居民健身,丰富大家的文体生活;“健康迎国庆,欢乐促和谐”家庭趣味运动会在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下欢快热烈,赛出了趣味、赛出了友谊;“我家有道绝活菜”邻里厨艺展示及百家宴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家庭参与,展示技艺精练,凝聚了社区的人气;永中锦园社区举办“让街坊动起来、让邻里乐起来”纳凉晚会,展露了社区居民的风采。

  (三)以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为重点,引导和教育居民养成良好文明习惯。

  “小区公共卫生如何管理”、“社区公共秩序怎样维护”、“如何增进居民的和谐程度”,面对“三城联创”的具体要求,锦园社区还举办了“当创建主角,做文明先锋”的百姓讲坛活动,让辖区单位、居民百姓各抒己见,在共同探讨中集思广益、增进友情,积极的投身到创建中。仓河社区“党员王秀英图书室”组织了“左邻右舍读书会”,增添了社区的学习氛围,20余户家庭成员合作参与,展现了我区家庭的文明新面貌和家庭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四)以弱势群体帮扶为补充,弘扬邻里互助精神。

  各个社区都围绕“邻里学”、“邻里情”、“邻里乐”、“邻里颂”等主要方面开展各项邻里节活动,从而为广大居民搭建相识、相知、相助的平台,营造互学、互助、互爱的氛围,使社区邻里间敞开一扇门、撒下一片情,互帮一份难、共享一份乐。一是以社区为单位对社会救助、劳动保障、低保等等政策进行集中反复宣传,二是用实际行动献爱心,“邻里节”期间,上黄社区学生张婷上大学遇到经济困难,辖区单位、居民群众积极响应号召,纷纷为贫寒子弟上大学慷慨解囊,张婷、王杉等50名考取大学的贫寒子弟领到每人2000元的助学资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的传统美德在该区社区“邻里节”里延伸。

四、邻里节为和谐社区建设开辟了新空间,注入了新活力

  社区邻里节在龙湾区永中街道的蓬勃开展,使和谐社区文化“化茧成蝶”,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和谐社会建设开辟了新空间,注入了新活力。

  一是社区邻里节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沟通力。“邻里节”活动有效契合了广大社区居民加强交流、增进沟通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通过趣味运动会、厨艺展等一些群众基础很好的活动,引导居民群众从商品房、防盗门中走出来,在广泛参与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增进了解、消除隔阂,社区的邻里关系也由原来的“同住屋檐下,不知邻家人”逐步转变为“远亲不如近邻”的良好格局。经问卷调查,在“通过参加“邻里节”活动,您觉得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如何?”的问题中,选择“明显改善”的居民占到了总数的50.5%、“有一定改善”占44.1%、“维持原状”占3.4%。“邻里节”已成为增进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化解邻里矛盾的“催化剂”。

  二是社区邻里节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凝聚力。“邻里节”发动社区居民对低收入群体、困难家庭、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进行帮扶互助,针对低收入人群,一些社区还建立了邻里互助的长效帮扶机制,发动社区志愿服务者建立“独居老人服务队”、“医疗小天使服务队”等,专门为生活在左邻右舍的孤寡老人、弱势家庭等提供定期无偿服务,使社区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温暖大家庭。社区邻里节的举办有效促使社区陌生的居民之间相互了解,使熟悉的居民之间能够相互走动;使习惯不同的居民彼此认同,心理隔阂的居民彼此宽容;使困难的居民得到及时帮助,兴趣相同的居民频频交流活动。
 
  三是社区邻里节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引导力。各类丰富多彩的演出、竞赛、展览等活动是“邻里节”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吸引了许多前来观看的居民,更因为活动自编、自导、自演的性质,吸引了大批志愿者参与其中,成为普通社区居民的“精神内核”,对广大居民群众起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广大居民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正如居民在回答“通过参加‘邻里节’活动,本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是否提高?”这一问题时,有38%的人选择了“有较大提高”、50%的人选择了“有一定提高”,绝大多数居民活动中感受到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是社区邻里节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创造力。社区文化是否充满活力,一个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人的文化创造力。在“邻里节”举办过程中,居民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将身边人、身边事编排成小品、快板书等文艺形式在社区演出,这种居民群众的自发创新,一改过去单一的说教模式,将娱乐功能与宣教功能进行巧妙融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居民在活动中受启发、得教育、有乐趣,使教育更具创造力和吸引力。

五、几点的启示

  社区邻里节从个别地方的典型引路到部分地方的有效尝试到多数地区的全面开展,展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为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颇多体会和启示:

  一是多渠道、多资源、有合力的社区邻里节活动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开发利用好社区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法宝。“邻里节”活动的开展,使社内各类资源实现了有效整合,通过设计各类活动载体,促使社区之间进一步加强竞争、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使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互动形成了共存、共建、共享的良好“邻里”关系,并使各社区之间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各社区干部的服务管理水平也在一场场活动观摩和活动策划、实施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此外,许多社区还加强与附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的沟通联系,通过送文艺表演、借指导老师等,使双方在资源共享中得到“互惠互利”和“双赢”。

  二是多层次、多种类、全方位的社区邻里节活动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灵魂。社区文化离不开活动,离开活动,社区文化就没有生命,没有生机了,因此,要搞好社区文化就要搞多层次、多种类、全方位的邻里节活动,只要有活动,就能把大家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丰富多彩的“邻里节“活动形式便于老年、少儿、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参与其中,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方便。在开展邻里节活动中,应注重“寓教于乐”,把弘扬主旋律的主题和政治思想内容有机地融于各种文化娱乐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注重“学习型社区”建设,满足社区成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要求,形成一种“生活即学习”的行为方式,共同创造学习型社区;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代表绝大多数居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安排好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方式等,做到既活跃了居民文化生活,又不能扰民,达到为居民服务的目的。

  三是有专长、肯奉献、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保障。社区干部是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必要条件,是邻里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主体,是实现和谐文化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原动力。要培养一支与居民贴得最近,最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有能力把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社区干部队伍;要挖掘和培养群众性文化组织,如建立各类“文化兴趣小组”,形成和谐社区文化“细胞”,建立群众自娱自乐、自发形成、自我完善的小群体;要深入挖掘驻社区文化人才,成立文化志愿者队伍,使他们参与邻里节活动组织,在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文艺技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和谐社区文化多做贡献。

 

上一篇: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积极创建学习型新市南
下一篇:[长沙县]榔梨街道社区学校“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展示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