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建设
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现状评估与促进路径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20 作者:张瑞玲

收藏

近十年来,社区老年教育的相关论文大部分来自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主要是借助社区场域开展健康教育,探究社区教育对老年群体在常见老年病方面的管理、护理和医疗介入效果层面的影响。社会学类与教育科学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类是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者通过社区教育需求调查,社区老年教育存在愿望与现实反差较大、居民满意度低、管理体制不顺和老年教育经费短缺等情况[1],老年居民虽已认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社区教育需求急切,参与愿望强烈,但因场所和设施建设以及教育活动多样性等方面问题,中老年居民参与度不高[2]。针对某省的宏观研究指出省内社区教育政策、组织机构管理等方面成绩不错,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普及,教育活动种类丰富,但仍存在本省的个性问题,如对终身学习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与办学体系不到位、地区发展不均衡等[3]。影响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和自身预期,家庭层面的隔代照顾,学习环境层面的学习距离、收费水平和教学内容[4]。第二类是社区老年教育运作模式方面。目前,我国老年教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网络社区教育活动、老年学历教育和自发组织的老年教育[5]。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养教结合的老年社区教育路径探讨强调,社区老年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既要尊重老年群体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养教结合社区老年学习氛围[6]。也有学者指出,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展需要有社会工作力量的介人,并加强课程平台资源建设。

现有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研究层次与覆盖面都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在夯实理论基础、构建理论体系、积累实证资料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研究视角上,或是依托再社会化、养教结合、教育政策和实践等角度探讨老年社区教育模式,或是依托实证分析,研究者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建构老年人的社区教育;在研究内容上,较少将老年人这一行动主体作为多重线索的核心,对其教育参与现状进行评估,进而构建老年社区教育促进路径的探讨。在积极老龄化理念指导下,将老年社区教育的研究重点从客体视角下外部教育环境供给的规划转向主体视角下内部学习需求的体系建构,重在研究老年群体社区教育参与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构建社区老年教育体系、实现老年人的持续参与提供实证支撑。

 

一、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积极老龄化

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新理念。“‘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它包括健康、参与、保障三个方面,其核心是参与”,其重点强调进人老年以后,尽可能长期地保持良好状态[7]。参与既是积极老参与既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收集,对年满60周岁、户籍地及居住地均在城市的居民社区教育参与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采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问卷调查时间持续近两年,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4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777 份有效回收率为97.13%。

 

二、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状况影响因素

(一)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现状

为了解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方面的总体情况,对变量进行赋值“从不”“偶尔”“经常”“总是”赋值为0~3分,将各项教育活动参与得分总和除以指标数目,然后重新赋值,按照参与程度由低到高,得分为0的为“从不参与”得分大于0小于1的为“经常参与”,得分大于2小于3的为“总是参与”。

统计发现,从不参与社区教育、经常参与社区教育、总是参与社区教育的较少,绝大部分是偶尔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从参与的具体活动看,大多数老人是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报纸杂志等开展自我教育活动,自发性强,活动分散,有组织或者自发组成学习型团体的情况不多。

(二)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借鉴前人社区教育和老年社区教育等的研究成果,根据城市老年人的特点,自变量主要包含老年人的基本特征、身心健康、经济支持、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参与意识等方面。一是基本特征,主要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退休前工作状况、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方面进行测量。二是身心健康包括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身体状况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在主观方面,主要通过询问“您感觉您的身体状况怎样?”选项设置为“非常差”“较差”“一般”“较好”“非常好”,依据老人的主观判断进行测量;在客观方面,主要从日常生活能力、调查对象患病情况、调查对象过去一年看医生的频率、调查对象过去一周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测量,心理状况主要通过询问调查对象“过去一周的睡眠情况、心情状况,孤独感以及价值感”等9个问题进行测量。三是经济支持包括是否有退休金、个人与配偶月收入、子女经济支持、其他经济来源、经济状况主观评价等。四是家庭支持包括居住情况、子女探望、家庭决策地位和生活主观评价等方面。五是社会支持包括亲密朋友数、社区融入情况、社区服务满意度等变量。六是参与意识包括自我评价、环境感知、社会责任感、权利意识等变量。

将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程度作为因变量,将基本特征、身心健康、经济支持、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参与意识等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由表1可知,整个模型F值为21.979.P=0.000<0.05.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整个模型是有效的。调整R²=0.305,说明整个模型中所有自变量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的解释力为30.5%,即该模型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有一定的解释力。

1 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的多元回归分析

微信图片_20241231110437.png 

从模型看,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受经济支持和身心健康的影响不显著,基本特征、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参与意识等四个方面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程度有显著性影响(见表1)。具体情况如下:

1.在基本特征方面,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党员均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有影响

人口基本特征中的其他变量对城市老年教育参与深度没有显著性影响,只有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党员等三个变量对城市老年教育参与有显著性影响。具体地讲,与男性相比,城市老年女性社区教育参与的程度偏低;受教育程度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深度有正向影响,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程度越高:从是否党员看,与非党员相比.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程度偏高。从标准化回归系数看,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程度的影响最大。可能的解释是:受教育程度高,具备自我学习的基础,自我学习的能力也相应强。

2.在家庭支持方面,家庭决策地位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程度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家庭状况中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程度有影响的变量主要为家庭决策地位,即在家庭决策中被家庭成员采纳意见情况,二者是正向相关关系即家庭决策中老年人意见采纳的情况越经常发生老年人越经常参加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参与的程度越深。可能的解释是:老年期面临的问题是家庭地位的逐渐式微,一旦老年人发现自己在家庭决策中有相应的地位,他们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断补充知识,进而维护自己的家庭权威,增强幸福感和价值感。

3.在社会支持方面,社区融入状况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社会支持状况中对城市老年教育参与深度有影响的变量主要为社区融入状况,即在社区重大事项中意见被社区采纳的情况,二者是正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老年人的意见越经常被社区工作人员采纳,老年人越经常进行社区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参与的程度越深。可能的解释是:在社区参与中为社区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体现了老年人的老有所为,也正是积极老龄化理念中“参与”的具体体现,社区参与能够促进老年群体的社会融合,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当前社会基层治理中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社区融入的程度越深,越需要多层面知识的补充,终身学习的需求越强烈。

4.在参与意识方面,社会责任感和权利意识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有负向影响

社会参与意识中对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深有影响的变量主要为社会责任感和权利意识。社会责任感得分越高,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深度越低即越认同“社会公众对老年人有更多的期待(老年人的生活不仅仅是退休)”.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的程度越高。权利意识得分越高,城市老年教育参与深度值越低,即越认同“参与社会是老年人的权利”城市老年社区教育参与的程度越深。可能的解释是:老年人越认为自己不能退出社会,社会对老年人也有一定的期待,老年人应该参与社会贡献力量,越会通过学习去弥补已有知识的不足,尤其是社会的不断变化,网络社会、数字社会等需要老年人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三、城市老年社区教育推进策略

老年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能让社区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吗?答案是否定的站在城市老年人主体视角看,应该优先考虑社会环境的改善,让所有人有尊严地、无障碍地进行高质量社区教育参与。

(一)搭建支持性平台:高质量社区老年教育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共治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带动老年人逐渐改变了“上学-工作-退休”这种“三段式”生活方式的认知模式,老年使命感逐渐增强,意识到参与社会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的同时,支持国家社会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老年人要继续发挥余热,需要再学习充电,在调研走访中发现老人普遍反映缺乏再学习的渠道和平台.调研数据也表明大部分老人的再学习是自发地通过查看网络、新媒体等信息,通过上老年大学等渠道学习的占少部分,而开展社区教育的举办方又反映参与活动的往往是同一群人,虽然参与人次数量可观,但覆盖面实际不高。如何收集有发挥余热和继续学习意愿的老年人,建立信息库,针对需求去设计、推动、管理、指导、评估老年终身学习项目,这既需要专业的团队基于实证的研究,也需要多方主体的协同共治。

(二)整合可及性资源:高质量的社区老年教育需要打好多种教育方式的组合牌

从前面的描述性统计看,虽然大多数老人进行社区教育参与,但多数是自发的、自我学习状态,而通过上老年大学等渠道进行学习的非常少。即便是社区组织的活动,也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加,社区教育目前呈现的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覆盖面很小,大多数老人并没有享受到“正规军”的学习机会,社区教育中的各类主体需要积极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丰富课程内容,满足老年人多样的学习需求,为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提供各种途径的可及性资源显得非常重要。

(三)设计干预性活动:高质量的社区老年教育需要与社区治理协同发力

家庭地位和社区融入程度越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程度越高。家庭地位和社区融入某种程度上都激发了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内驱力,进一步促进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进而在家庭和社区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家庭地位和社区融入与老年社区教育参与是互相建构、互为促进的关系。如何吸纳老年人的力量,让老年人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视野助力“一老一小一青壮”社区治理工作,是基层社区治理工作人员应该思考的工作议题。而当前社区治理工作中面对老年人的活动,多是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的节庆活动,表面的热闹遮蔽了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层次的追求,这实际上是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忽视。休闲娱乐活动的策划、社团的组织,公益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而精心设计,进而让“干预性活动有成绩、出效果”。


上一篇:新时代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下一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