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资源共享 多元覆盖 社会参与 创新发展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4-16 作者:下城区社区学院

收藏

资源共享 多元覆盖 社会参与 创新发展

── 下城区全力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引领

  自2008年被确定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以来,下城坚持以“资源共享、多元覆盖、社会参与、创新发展”为工作目标,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服务体系为支撑,不断夯实基础脉络,探索创新队伍培养模式。至2013年底,全区8个街道全部成为我市示范(达标)街道分院,天水等6个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长庆和武林2个街道被评为全国学习型社区示范街镇。全区214个体育场所对外开放,68所中小学、幼儿园以及49家民办教育机构合理分布,73个社区市民学校网点密布,“15分钟文化圈、体育圈”基本形成。主要做法如下:

一、注重特色,引领创新发展

  (一)构建“一网一刊一中心”发展格局。“一网”,即全国社区教育信息平台“享学网”。目前已成为社区教育领域中服务正对性最强、内容涵盖最全、信息更新最快的专业网站,得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等各级领导的好评与肯定。至2014年3月,网站总访问量已突破350万人次。“一刊”,即《中国社区教育》杂志。作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唯一社区教育专业期刊,自2010年落户该区以来,对区域社区教育理论提升、宣传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中心”,即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12年,为下城区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共建,旨在推进学习新社会、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成人教育等研究工作,也为下城社区教育高起点再推进构筑了发展平台。

  (二)推进“终身家学习圈”实施框架。“终身学习圈”是社区居民基于共同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或娱乐方式,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学习团体。该区在创建扶持学习型社区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统筹各类社区教育师资、场馆等各类资源,组织制定《下城区终身学习圈建设基本指标》,形成从线下到线上网络化、互动式的居民终身学习方式。并以东新街道为试点,初步搭建起“品牌特色学习圈”、“民间草根学习圈”、“地域文化学习圈”、“名人名家工作室学习圈”、“青少年教育基地学习圈”等“五位一体终身学习圈的创新框架。

  (三)厘清社区教育督导评估导向。把开展社区教育的内容列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每年年终以占用指标4分的分值对各成员单位、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年度测评。测评结果与年终综合考核奖励直接挂钩,不断加大政策的引导力度。同时,为全面检验、评估社区教育工作成效,该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督导中心的职能,从领导管理、组织建设、培训与学习活动、成效与特色等四个方面共51项指标对长庆街道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试点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后续将在全区8个街道全面铺开,进而形成一套针对性抢、操作性强、有效性桥的社区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二、注重内涵,促推持续发展

  (一)拓展培训覆盖范围。在原有社区、企业、校园、机关、家庭五大类学习型自主创建的基础上,深化内涵,创新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工会、学习型干部、学习型楼组、学习型社团等创建活动,实现“五有两创”:“五有”即有组织、有载体、有体系、有机制、有保障;“两创”即创品牌、创特色。以此为依托,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相关人群的教育培训。到2015年,使全区青少年参加社区活动率达到90%,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率达到85%。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率达到70%,老年教育的覆盖率达到85%,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率达到80%。

  (二)启动全民微课行动。借助市民大课堂、老年学堂、享学网等载体,根据市民的学习需求,加大对优质课程的推广和综合利用,形成一批贴近市民日常生活、实用易学的课程资源,推动居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在新形势下,结合微薄、微信、博客等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下,着力开发具有“时间短”、“内容小(聚焦)”、“生活化”等特点,切实适合社区居民学习方式的“微课”、“微课程”等。通过微课程的开发、研讨和评选,宣传和推广终身学习理念,褒扬优秀学习典型。

  (三)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基于当前“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发展形势,根据我市《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指导意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加大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探索力度,尝试与基础好、师资强的相关社会组织的协作与合作,拓宽优质的“公共教育文化‘的来源,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与居民“生存”、“生活”、“生命”相关的各类社区教育文化培训与咨询服务,提高居民的社区教育满意度。2014年1月,该区成立社区工作人才培训中心,就是其中有益探索。

三、注重整合,渐进共享发展

  (一)加强场地资源整合。为推动社会化大教育格局的形成,近几年来该区重点探索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制定实施《社区教育资源全域共享方案》,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与共建单位签订协议,并通过下城社区教育标识LOGO对其进行认证,着力搭建一个能够及时更新资源,为大众广泛认可和接受的社区教育共享平台。同时,通过深入挖掘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编印了《下城学习地图》和《下城社区教育培训指南》,方便市民查阅。至2013年底,已认证提供各类师资、场地、课程培训等资源社机构20多家,区域教育资源已从教育部门内部整合迈向了区域内多单位共建共享的新阶段。

  (二)加强人才资源整合。该区通过集结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区内各成员单位的合力。从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持续加快社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和名优教师培养步伐。区级层面,重点推进“50300人才智库”工程,即组建“50位社区教育专家”,培养“100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建立“100支社区教育特色志愿者队伍”,培养“100位社区教育名优教师”。街道层面,全区每个街道派驻一名终身教育推普员,由该区教育系统内在职教师担任,为其2年,负责推进街道终身学习推广工作。社区层面,“社区教育学校联络人”制度日益完善,全区73个社区与辖区学校都有意义对应的联络人。

  (三)加强特色项目整合。进一步推进“以项目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行动策略,深入挖掘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区属73个社区的资源,不断扩大项目覆盖范围,丰富充实项目内容,逐步规范实验项目的过程管理,打造一批在省、市有影响力的特色社区教育品牌项目。通过这几年的持续运作与不断创新,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理想、考核、奖励等制度逐步完善,社区教育项目运作机制日渐规范,项目实验成效也不断提高。“区域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验”及“外来流动人口学习型佳通建设研究”在全国立项。

 

上一篇:我国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坐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