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9-26 作者:滕兴才
收藏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失去了工作,他们或者返乡、或者留在城市寻找工作岗位。不少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种帮扶措施,其中,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普遍采取的措施之一。然而,这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张秀兰教授日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些地方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培训“瞄准率”不高,导致这一惠民政策常常遭到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的冷落:农民工觉得培训内容“用不上”,而用人单位觉得农民工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区别不大”,还是不能真正满足需要。
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张秀兰在广东、浙江、上海及河南四省市完成了题为“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群体”的调研。调研发现,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受访者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张秀兰表示:“这也和‘培训费用承担的太多,不划算’一起,成为阻碍农民工主动参加相关培训的因素。”
据张秀兰介绍,目前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培训地点和培训方式两方面。
在培训地点上,目前的培训,特别是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是在输出地做,而实际调查发现,这直接导致了培训脱离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训什么?培训出来还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没有岗位的时候,培训其实也没什么用,起不到作用,做那些无用功干吗?”这是张秀兰在返乡农民工较多的河南省一些地方调研时,农民工针对地方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经常提出的疑问。
张秀兰告诉记者,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还习惯于计划经济思维,以为将农民工送进培训班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农民工想的是赚钱,培训只是不得已的手段,政府的服务也不能仅限于培训了事。”张秀兰说,“所以,解决在农民工输出地培训不能和就业直接挂钩的矛盾,必须靠地方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与输入地的企业联系,更多地从市场用工需求出发,结合农民工个人意愿,开展培训服务,让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真正成为他们个人更好地发展的充电期,而不是仅仅为了让这些返乡农民工有一个地方呆着,不闹事儿。”
城市劳务市场与企业最接近,信息最完善,由它们和企业一起组织的培训的效果也最好。在调查中,张秀兰还发现,浙江目前有一些地方将劳务市场和职业教育机构例如中专学校联系在一起,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组织找工作的农民工参加针对性极强的培训,效果很好。
“这是在培训方式上实现了创新。”张秀兰说,“但是,目前这种做法还非常不普遍,很多地方仍然是‘我培我的训,你招你的人,他找他的工作’,结果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政府组织的很便宜、甚至是免费的职业培训人数寥寥,甚至有的培训根本就没有人去。道理很简单:农民工是‘理性人’,他们是瞄着就业市场来参加培训的,你不可能要求农民工好几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工作、不赚钱,而在接受没有就业保障的培训。”
据张秀兰介绍,我国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浙江为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9.8%,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要占到56.5%;再加上农民工大多从事脏、苦、险的工作,针对农民工开展的职业安全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本来十分重要,但实际上,这项工作并未落到实处。数据显示,在岗农民工有46.7%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有61.4%的人没有任何专业技术证书。而且,文化程度越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就越少。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有64.2%,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这一比例仅为43.7%。
“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利国利民。”张秀兰说,“将农民工的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联系起来,加强企业,也就是用人方的介入,提高职业培训的‘瞄准率’,不仅是解决眼前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良策,从长期看,利用这次机会,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而大范围地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更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上一篇:[成都] 青羊区邀请市社大老师举行“种菜达人”提升培训 |
下一篇:人大代表陈云英:兴办社区教育 满足公众再学习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