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教育频道 发布时间:2015-06-08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项贤明
收藏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在人才培养和民族素质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引导我国的教育改革从课堂中的教学改革扩展到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等在内的更加全面意义上的教育改革,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5年这个期间,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课堂里面进行的,也就是所谓的教学改革。而真正的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办学模式的大变革是从1985年开始的。没有1985年启动的教育改革,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决定》中有些重要思想,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和贯彻执行。
回顾30年教育改革路,我认为,我们在外延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改善等,但在内涵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好。譬如上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没有很好的实现最初拟定的改革目标,也没有实现1985年那个《决定》提出的改革理念。当然,内涵方面的改革难度更大,比如高等教育,什么样的大学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大学?我们可以很快把一所大学的房子建好,在数量上可以迅速扩张,但它所承载的文化的和内涵却有可能是缺失的。
我觉得1985年开始的这场改革,其中确实有很了不起的思想。我今天特别把这两个文件带来了,一个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还有一个是邓小平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一些有趣的文字,如今重温仍令人激动。
邓小平先生在1985年全教会上讲话,这个题目叫做《把教育工作认真的抓起来》,他一开头第三段就讲到了“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在《决定》里又一段话:“在整个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紧紧掌握这条,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
我为什么要提读这两段话?就这两段话确实表达了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转向,即从只重视培养科学家向培养劳动者和提高民族素质的转向,但遗憾的是这一转向至今都没能通过我们的教育改革得以实现,甚至都还没能被我们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改革实施者们理解。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首先讲的不是知识分子的问题,而是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后面发布的《决定》也在讲整个民族素质的问题,这就是向教育界传达一个信息:中国的发展,不是靠少数精英能够解决问题的,我们整个经济的增长不是靠少数人,学校不仅要培养科学家、数学家,还要培养工人农民这些劳动者们,这是一个对我们很重要的指示,这也意味着整个教育的办学思想和课程设置都要发生变革。但是很可惜,直到今天,培养科学家、数学家等文化精英仍然是我们基础教育几乎唯一的核心任务,我们的课程设置、办学理念、实际的培养目标,仍然停留在1978至1985那个阶段,而并没有像1985年体制改革《决定》中所说的那样,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牢牢记住“培养劳动者”、“提高民族素质”才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改革取得重大的成就,我们的改革也才刚刚起步。真正教育内涵的变革还需要很多路去走。
教育不能用错误的方法解决虚假的问题
30年了,但我们对《决定》这个文件仍没学透。很多时候我们在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中国教育改革中有很多问题甚至差错,而承担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制定有关政策的教育部门,而不是基层教育工作者们。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际上就是个虚假的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不可能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人大附中、北大附中,也不应该这么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既让想当科学家的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让想当高级工匠、大厨师、农场主的孩子们美好的人生梦想在学校课程和学校教学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支持。之所以出现用错误的方法解决虚假的问题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部门经常是被二流的媒体牵住了鼻子,被三流的专家蒙住了眼睛。
比如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在用错误的方法解决虚假的问题。我们以为加大投入了,不断的喊职业教育不是二流是一流,似乎就能解决问题,其实错了。这个问题本身不是在教育领域里面,它是个社会问题,真正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于社会。我们的社会通过教育机制来筛选人才,然后让不同的人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但问题是凡进入了职业教育这个轨道的,绝大部分最后都进入了社会的底层。那你再讲职业教育很光荣很了不起,可能也很难对我们的学子们产生真正的吸引力。
这种问题不是靠我们发展职业教育能够解决,要通过社会变革来调整阶层之间的利益,让那些进入到劳动岗位上的人真正能够成为这个社会上受尊重的人,能够获得一个很好的收入,能够过一个很体面的生活,这样才可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对那些年轻学子们的吸引力,而不是靠教育改革能改变的。
教育改革如何培养和吸引真正的人才
大概在2003年左右,《经济学人》有一个英国记者来采访我,他当时不断的诱导我要得出一个结论,说中国高等教育过剩了。我反复说不能讲中国高等教育过剩了,他说我们是做科学的,你要用数据证明给我看,你们那么多人失业,怎么能说高等教育还不过剩?我最后对他说:你小瞧我们中国人了!我们中国人办教育,不只是为了富裕和强大,我们要重新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文明的古国,但我们在世界上却没有受到尊重,在你们西方的机场,出了厕所里有中文提示外,其他地方看不到中文提示。这让我们觉得很没面子,所以我们普及义务教育、大学扩招,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从来没觉得这个钱花冤枉了,就仍然是1985年那个基本的思想,邓小平提出来的,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如果有一天大街上一个扫地工人能够去看懂十四行诗,能够听懂古典音乐,你能说我们的教育浪费了吗?
我们现在吸引人才都靠投钱,设各种人才项目,但真正吸引知识分子的是能让他安心去做研究的自由宽松的环境。只投钱搞人才项目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吸引了一批爱财人,还会破坏了大学里知识分子之中相互合作的环境。人才项目弊大于利的。还是回到刚才话题,我们的教育政策在内涵的改革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自身的问题。高考前夕各个学校都在灌输一个观念,就是考好大学做人上人。我们的学校老师灌输的是只有进了北大清华才是人才。各级学校宣传的也都是自己培养了多少精英分子,那些没有进北大清华,进入社会努力工作的青年,我们学校自己都不把他们当人才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那些长大没希望成为科学家的孩子,我们是忽视的。如果一个孩子想成为作曲家、舞蹈家、大商人,我们的课程教学能给他提供什么支持呢?所以这个事我们自己也有责任,不能光看到社会的方面。
我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话来表达我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期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我们重温30年前提出的“培养劳动者”、“提高民族素质”的改革目的,切实推动我们的学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为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梦想服务,努力提供适合孩子的教育。那样,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就会由今天的“中国梦”逐渐变成中国的现实!
上一篇:[诸城] 贾悦社区分院举办麦收防火安全知识讲座 |
下一篇:[成都] 北京西城区社区教育同仁到访青羊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