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建设
民间社团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6-04-13 作者:杭州市萧山社区学院 施国强

收藏

 【内容摘要】民间社团组织与社区教育在组织属性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培育民间社团,利用民间力量开展社区教育、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萧山区创造以培训班为基础创建民间社团(协会),利用民间社团组织教育培训,并引导其发展为学习型社团。这些经验是值思考和研究的。

【关 键 词】民间社团   社区教育   农村   组织

  民间社团组织的称谓对应于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民间社团组织的发育是与社区公共生活的存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社区教育是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利用民间社团组织,开展社区教育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一、民间社团组织与社区教育的天然联系

  考察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社区教育从组织形式上来讲,其内涵包含有三大属性:行政性、社会性和中介性。从我国民间社团组织形成、发展的过程看,自下而上自发形成是其基本的生成途径;产生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活动于民间是其必要条件和基本要求;正式登记与备案管理是存在形式与其法律地位的保证;社区性、自发性、群众性、独立性、志愿性、非营利性是其典型特征,作为区域性社会中介,充当社区居民与政府的桥梁是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由此,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民间社团组织与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具有以下共性:

  1.社会化特征

  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的大教育模式。其教育模式的形式表现,呈现着三个相关联的社会特性: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尽管从目前社区的开展情况来看,社会力量在社区教育组织体系还处于一种非主流状态,但是正因为其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决定着他们有可能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主体性力量,越来越发挥着社会主体性的功能作用。同样,民间社团组织产生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活动于民间,其社会属性已经为学术界所认可。从我们浙江省社区教育管理机构的组成来看,其成员不仅包括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工商、财贸、城建、公安、司法等各部门,还包括像工青妇、科协、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化的组织。并且,这样的机构往往不属于行政序列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具民间色彩。

  2.公益性特征

  关于民间社团组织的定义,有些资料上是这样表述的: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活动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系列之外的正式社会组织。公益性是民间社团组织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而社区教育的宗旨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其公益性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借助民间社团组织的力量,发动、组织农民参与社区教育,更能获得农民们的认同。

  3.自发性特征

  虽然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社区教育还是以行政推动为主,但从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来看,最终还是要形成社区居民的自发性活动,使学习或教育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即使在现阶段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下,许多社区教育活动也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来组织,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而民间社团组织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群众组织,由它出面来组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更能获得社区居民,尤其是组织成员的支持和参与。因此,无论是民间社团组织,还是社区教育组织,都必须依靠大量的志愿者,靠他们的热情和智慧,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提高组织的存在价值和活力。

  4.中介性特征

  民间社团组织无疑是介于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之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小政府,大社会”势将日益地被确立为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重心自然下移,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必将是把一些社会服务性和一部分执行性、操作性职能授权或委托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及其组织程度、管理能力和权威的不断提高,正是社会走向成熟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化教育事业,其组织模式的中介性,正是体现着社会化教育的良好趋向;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组织接受了政府的授权,承担了对本辖区内社区教育事务的管理统筹协调责任,日益地体现着中介性管理的权威。社区教育管理部门正是通过自身特有的中介组织功能,将政府介入(主导作用)与社会参与(主体作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沟通联接在一起,使之相关融合为一体,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

二、民间社团组织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萧山案例

  萧山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块状产业,如新街镇的花木种植、新湾镇的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进化镇的青梅种植、戴村镇的茶叶生产等。一些镇(街)成校(社区教育中心)就根据这些产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培训,然后这些培训班的学员自主建立产业协会,如新街镇的花木协会、戴村镇的“三清茶”协会、南阳的制伞协会等。这些协会又在政府的扶持下,不断发展会员,成为推动本镇(街)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校利用这些协会组织相关的科技培训,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协会成员提高增收致富能力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帮助,很受欢迎。因此,成校就因势利导,利用这些民间社团组织扩大教育培训内容、丰富教育培训形式,使其产生带动效应,从而推动本镇社区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社区教育的“社团活动模式”。

  1.民间社团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

  成功的民间行业社团机构,在介于政府部门和农户(或企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它一方面是行业企业和会员单位利益的维护者和服务者,能够与农户(或企业)面对面零距离保持接触,比政府更了解农民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要,能及时想农民(企业)之所想,急农民(企业)之所急,在帮农民(企业)之所需的过程中,充当了“娘家人”的身份与形象;另一方面,它能始终保持与政府部门的密切关系,不失时机地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有效综合资料,成为及时反馈信息的有效渠道,客观上拉近了政府与农民(企业)的距离,能使协会成员和会员单位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支持,充当了政府部门智囊团成员的角色,积极有效地发挥参谋职能作用。至于,民间行业社团与社区教育的关系,主要是基于镇成校在萧山民间行业社团建立中的作用。

  (1)基于培训班。本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的宗旨,镇(街)成校就组织了为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服务的实用技术培训班,随着培训的不断扩大,培训班学员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于是,戴村成校就首创性地建立了以“三清茶”制作技术培训班为基础的产业协会——“三清茶”技术协会。以后许多成校也纷纷效仿,建立了民间行业社团组织——产业协会。因此,与成校(社区教育中心)都有密切的关系,成校校长一般都担任协会秘书长。

  (2)基于民间协会组织的凝聚力。由于,这些民间社团组织是基于团体学习,共同致富理想建立起来的自发性组织,会员不仅能通过社团组织维护自身权益,还能从社团组织中获得信息、学习技能、交流切磋,所以,社团组织对于他们,就是代言人、就是娘家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由社团出面组织活动,比较有号召力,是社区教育活动的很有力的推动者。

  (3)基于民间社团组织的开放性特点。这些民间社团组织是一种松散性的团体,入会手续简单,因此,成员不断增多,学习需求不断增加,也会使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4)基于培训的拓展。协会建立起来后,成校又帮助制定了协会章程,章程中明确了“培训建协会、协会传技能、技能富会员、会员带一方”的协会发展思路。因此,除了不断通过培训发展新会员外,还通过协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技术比武、经验交流、信息发布等活动。像戴村“三清茶”协会,为了保持三清茶的生态品质,组织了大规模的生态宣传教育活动,还编印了《生态保护》读本,作为校本教材,供中小学使用。

  (5)基于成校校长的领袖作用。由成校组织的培训,兴了产业,富了农民,成校在农民眼里就是“财神菩萨”。因此,成校校长尽管在协会中只是秘书长,但他却是组织的实际领袖。这在戴村成校校长吴建民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在戴村,三清茶协会的活动已大大走出了茶叶培训和技术交流的范围,已经发展成为很有影响的学习型社团组织。

  2.民间社团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形式

  民间社团组织,成员行业性强,人员分布较广,对于本行业的信息,掌握比较快,更重要的是它的组织能力。民间社团组织学习的形式,主要是利用它的几大优势:组织优势、信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开放性优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解决开展社区教育的几个难题。

  (1)利用组织优势,解决社区教育组织生源的难题。社区教育是从组织的角度来讲是开放型、松散型的,因此,组织培训生源一直是困扰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大难题。而民间社团组织由同行业人员自发组建,章程由组织成员同意产生,因此,社团组织对它的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组织教育培训相对容易,同时,也减轻了成校(社区教育中心)的工作压力。

  (2)利用信息优势,解决社区教育培训什么的难题。社区教育必须满足群众的需求,尤其是农村社区教育,更需要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出发,“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民间社团组织,由于它的专业性,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供求行情了解十分清楚,由民间社团组织提供信息最准确。所以,由民间社团组织提供信息,成校(社区教育中心)根据信息,邀请专家、组织培训,这就是所谓的“协会出单、成校填单”的培训模式。

  (3)利用人力资源优势,解决社区教育师资短缺的难题。民间社团组织与行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专家教授都有一定的联系,组织内部也往往聚集了一些专业性人才。一些成校就通过民间社团组织,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担任社区教育兼职教师或志愿者,进行科技进村、送教下乡活动,很受农民欢迎。

  (4)利用开放性优势,带动本地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由于它的开放性特点,民间社团组织成员人数众多、分布很广;组织活动范围也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成员的增加不断扩大,像“三清茶”协会,就从原来单一的制茶向上游拓展到茶树种植、生态保护,向下游延伸到茶叶包装、茶叶营销、茶文化以及以茶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书画创作、艺术表演、学生实践活动等,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教育系列活动。

  3.民间社团组织向学习型组织的发展

  在协会活动中,由于成校校长的正确引领,协会活动逐渐形成了“以提高技能为核心,以教育培训和技术交流为平台,辅之以社交聚会、技术沙龙、技术协作等会员自主活动”的协会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形式,其显著特点就是呈现出“交流——互补——发展”的团体学习形式。最典型的是戴村的“三清茶协会”。他们通过举办茶叶炒制技术培训班,由培训班发展成为“三清茶”技术协会,协会经常组织会员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如切磋种茶炒茶技术、举行“斗茶会”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茶农参加协会。这个协会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关注,戴村社区分院于200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农村社区学习能力实验点”。 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民间社团组织,呈现了以下特点:

  (1)具备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愿景、团结、协调及和谐。组织学习普遍存在“学习智障”,个体自我保护心理必然造成团体成员间相互猜忌,这种所谓的“办公室政治”导致高智商个体,组织群体反而效率低下。从这个意义上说,班子的团结,组织上下协调以及群体环境的民主、和谐是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而“云石三清茶”协会起源于农民对于技术、对致富的渴求,诞生于民风淳厚的云石山乡,维系于他们共同拥有的品牌,作用于技术的提高、品牌的树立和会员素质的进步。他们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对于致富的渴望形成会员的共同愿景,因此,会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协会像一个大家庭,充满和谐。

  (2)具备学习型组织核心——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主学习机制”。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的新形式。种茶、炒茶,本身就是会员们维系生活的来源之一;种茶、炒茶技术,又是他们追求富裕生活的资本。他们在不断地种植、炒制过程中发现知识与能力的不足,促使自己学习。比如,当他们炒出了好茶,却不被人们认可,于是,他们发现了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他们就去学习、去研究,找到了带有浓郁云石人文色彩的品牌——“云石三清”。在这个过程中,会员不仅学到了商品、品牌方面的知识,也同时学习云石的人文历史知识。这些都不是学校学习,而是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也不是有组织的学习,完全是自发的学习。

  (3)基于组织文化——崇尚学习、渴望变革与追求生态。云石山区民风淳朴,崇尚文化,有较多的历史古迹和民间传说,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如此文化背景,当学习的情境出现,自然而然地,学习就成为了山民们的自觉行动,他们渴望通过学习实现变革,以此改变云石茶叶“云深不知处”的尴尬境地。同时出于对“云石三清”这个品牌的保护,更出于他们固有的对于自然生态的虔诚和敬畏,生态文化必然通过协会的学习得到加强。

  (4)体现学习型组织精神——学习、思考和创新。 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是团体学习、全员学习,思考是系统、非线性的思考,创新是观念、制度、方法及管理等多方面的更新。“云石三清茶”协会有章程,他们的学习有基本明确而统一的目标。可贵的是他们的学习不是就事论事,而通过制茶,保证茶叶的绿色、生态特征,从而延伸到生态保护,引发到生态知识的学习。 

  (5)初显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系统思考。 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认识系统,认识系统的环境,才能避免陷入系统动力的旋涡里去。认为“云石三清茶”协会只是“初显”,说明它做得不够。“云石三清茶”协会在学员的学习活动中,已经体现了系统思考的某些特征。比如,“产生——培训——交流——比武——生产”的活动体系具有系统的特点;它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炒制技术的学习,还包含了种植标准的学习,生态知识的学习,也具有系统的特点。然而,我们深入协会内部发现,这个系统比较脆弱,会员们的学习带有季节性的特点。

  (6)建立组织学习的基础——社团学习。社团是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专家学者认为社团学习依靠的是深度汇谈。深度汇谈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深度汇谈的目的是一起思考,得出比个人思考更正确、更好的结论;而辩论是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同意的过程。 “云石三清茶”协会成员之间会经常在劳作过程中交流,互通信息。但不是沙龙式的汇谈,他们的交流,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希望与对方共享技术与信息。我们认为从团体动力学的论理看,他们的这种交流是非常有效的,是可以在交流中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合力的。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培训班刚开设的时候,茶农们并不十分看好,但当协会组织“斗茶会”时,就吸引了四村八方的许多村民。许多村民都要求参加培训,参加协会。最有趣的是勤工村一位姓顾的老人,自己买了六斤青茶,坚决要求参加培训。

  “云石三清茶”协会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是培训也好,交流也好,“云石三清茶”协会都采用了以学员为中心的行为学习法的方式来代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是一种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将学习变成学习者的乐趣和自觉追求而不是压力,使学习者主动学习。同时,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能促使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并让学习者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些需要与同伴相互作用才能够产生的心理需求,是传统教学模式与个别学习环境中所缺乏的。在行为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常需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这种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逻辑组合和语言表达,会使新旧知识更加交融整合,扩大了新知识的应用层面,而且学习者还会根据别人的正确的观点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习者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利用民间社团组织发展社区教育的思考

  1.重视领袖是民间社团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能人的个人能力可以弥补新建组织的制度化行动能力的不足,使得组织不至于刚刚建立就在社区原有制度化权威的压力下趋于解体或低效率地运转。戴村的“三清茶”协会并不是通过规范的选举程序产生的,而是基于会长的威望和对“三清茶”发展的贡献自然形成的。所以,他不是领导,而是领袖,在组织中更具有权威性。三清茶协会的会长与政府部门和行业精英人士个人关系密切,并且他能利用这些关系帮助其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政府部门相关领导人参与协会的活动。


因此,协会的主要资源是人——成百上千的在本行业、本领域的实践中经验丰富的人。协会领袖把这些专家和能工巧匠介绍给需要信息、指导和鼓励的同行与分享经验,提供一系列的技术交流、教育培训和比武活动。如果没有领袖的作用,这些民间协会不要说参加社区教育活动,即使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也会存在问题。

  2.建立保障是农村民间社团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成员间共同的利益基础,稳定的经费来源以及内部组织机构的民主化等都是民间社团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要建立这些基础,并把它夯实,一是要通过政府的制度供给,确定其政治和法律地位,使在筹集经费、开展活动等方面,有一个合法的途径;二是要民政和社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智慧供给,帮助他们明确组织愿景,创新活动策略,提高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在社区教育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推动民间社团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引导组织成员通过学习、交流通过形成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再借助民间社团组织的力量重建社区生活,实现民间社团组织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最终确立社区教育与民间社团组织合作互动的善治格局是可能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既有行政性的特点,又有社会性的特点,还有中介性的特点,民间社团组织作为第三方,是完全有可能与政府合作,向民众(会员)传达政府的意志,把政府的倡导活化为生动活泼的社区教育活动。 撒拉蒙的委托政府理论就认为,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将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委托给民间社团组织来承担,政府负责提供公共资金和掌握全局,民间社团组织负责提供服务。其实,社区教育重在提高老百姓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社区的组织化水平,建立社区稳定发展的内在组织机制。为此,国家应当通过提供合法性支持和经费支持,推动民间社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实现社区的和谐。

3.搭建互动平台是民间社团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关键

  要使民间社团组织与社区教育产生互动,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搭建一个互动平台。首先,社区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参与民间社团组织的活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团组织的发展尽自己做能,通过自己的卓越工作,赢得组织成员的信任,建立威信。根据萧山的经验,许多民间组织(特别是同业协会)其秘书长大多由成校校长担任。这些校长大多是协会的创始人,同时,他们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组织工作经验、行政资源、教育资源等,而这些经验和资源又往往是其他组织成员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的成校校长在组织中的权威便由此得以体现。其次,社区教育机构为民间社团组织的活动提供场地。在农村,由于缺乏一定的公共设施,民间组织往往缺乏固定的活动场地,社区教育机构可利用办学设施,为社团的活动提供活动场地,让社团组织把司令部建在社区教育中心。再次,建立促进社团组织及其成员发展的活动体系,比如信息发布、技术交流、专题讲座、沙龙活动等,并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吸引更多的农民来关注和参与这些活动。

  由于民间社团组织与社区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在引导、组织农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它将日益成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和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重要力量。培育民间社团组织,帮助其成为组织成员学习文化、交流思想、提高素质的良好平台,引导其按学习型组织的要求进行重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并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邓恩远,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定位[J],中州学刊,2006(4)
[2]王思斌,组织管理与民间组织的发展[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1)
[3]楚成亚,陈恒彬,新时期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07(1)
[4]施国强,立足于山村的学习——基于民间协会的学习型组织个案分析[J],中国社区教育,2006(2)

上一篇:[上海]“金嘉吴”区域终身教育合作联盟工作研讨会召开
下一篇:[北京] 顺义区举办“全家阅读,从家长做起”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