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发挥社区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9-01 作者:杭州市滨江区社区学院西兴分院 俞江

收藏

   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今后的文化发展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谋划和部署,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社区教育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大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

  历史上,西兴是“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浙江水路,自杭州东渡钱塘江至萧山的西兴镇”,西兴正是依托运河源头而发展形成一个商贸古镇。“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西兴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旅驻于此,将固陵涌潮、江风、驿站、关楼、茶亭、塔林等西兴景象永久地留在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中。悠久的历史,使西兴形成了独特的水运文化、驿馆文化、古镇文化,如何使西兴的传统特色发扬广大,是滨江区社区学院西兴分院一直探索、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努力搭建社区教育与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让社区教育成为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以实验项目为突破,让灯笼文化“红”起来

  西兴灯笼是上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精良,工艺复杂,难以仿制,遗憾的是目前能编制灯笼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老者,而且只有区区3人,都在70岁以上,其中1人已经90岁高龄。眼看后继无人,老人们十分心急,想让子女接班,但子女似乎没有多少兴趣。虽
有招收徒弟的想法,但至今仍无合适人选。技艺面临失传。为了使古朴的灯笼文化不至于失传,并且得到传承与发扬,西兴分院建立了以《西兴灯笼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为主题的实验项目,通过社区教育这一平台,宣传、推广这项传统工艺和文化。

  1.西兴灯笼传统工艺的技能培训。

  主要是开展两个层面的培训。

  (1)作为职业技能培训。以失土农民或失业人员为对象,开展以西兴灯笼制作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并以此作为自主创业或就业的技能。这类培训以组班的形式展开,我们共组织了两期培训,培训人员120人。这些人员经过考核,已经基本掌握了西兴灯笼的制作工艺,能够独立制作灯笼。

  (2)作为文化传承项目的培训。以社区居民中的爱好者为对象,开展灯笼制作技术培训,并辅之以灯笼创意等内容,扩大灯笼的制作群体和爱好者队伍。这类培训采用开放式的培训方式进行。具体做法为:在西兴社区分院建立西兴灯笼培训体验基地,常年由一位或两位老艺人开门收徒,传授技艺,社区居民只要感兴趣,一般随时都可以前去学习。这项培训完全为满足居民需求举办,学习什么内容、学习多少时间、学到什么程度都由居民自主决定。这项培训开展以来,已经有200多名居民前来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能,扩大了西兴灯笼的爱好者队伍。

  2.西兴灯笼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发。

  课程是社区教育最重要的实现形式,西兴灯笼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课程,是西兴街道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该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西兴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课程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编写培训教材。由西兴分院牵头,组织灯笼老艺人、中小学劳技与地方课程老师、职业技能专业人士作为编写小组,分头负责组织编写。教材分两部分:一是西兴灯笼的历史、文化常识;第二部分是灯笼制作技术。整个教材共7章,近10万字。

  (2)拍摄音像教材。为配合纸质教材,进行了音像教材的开发。请来专业公司和有关课程开发专家,对音像教材进行了规划,制订了拍摄计划。音像教材的内容比纸质教材更丰富,共由三个部分组成:西兴灯笼文化、西兴灯笼工艺、西兴灯笼活动。

  (3)开发活动课程。西兴灯笼文化的载体是活动,因此,我们在文化部门和中小学的支持、帮助下,围绕西兴灯笼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进行了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现在已经形成了三大系列,十二项活动:

  系列之一:元宵灯会系列。主要的五项活动,一是西兴灯笼制作竞赛,通过做灯笼、画灯笼,感受创作的乐趣;二是赏灯笼、评灯笼活动;三是“我爱灯笼”征文活动;四是元宵灯展;五是元宵灯笼竞猜活动。

  系列之二:灯笼工艺体验系列。主要有三项活动,

  第一是制作灯笼体验活动,即在西兴灯笼培训基地,参与劈篾、扎制、糊纸(把桃花纸粘到灯笼架上)的体验活动;第二是灯笼美化,即在灯笼上画图案使灯笼更具有艺术性、观赏性。第三是创意灯笼体验(突破传统式样,创制新的样式);第四提灯夜游活动,体验古人秉烛夜游的感觉,这一活动在文化人中比较受欢迎。

  系列之三:灯笼文化活动系列。主要组织了三项活动:

  一是组织青少年开展寻访老艺人活动,他们把老艺人的前世今生编成故事、写成报告文学;

  二是西兴灯笼民间故事征集、征文活动;

  三是西兴灯笼申遗活动,动员全体市民参与申遗,为申遗献计献策。

  (4)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把西兴灯笼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的学习、传承作为西兴各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是学习灯笼制作,把它作为劳技课的内容。

  二是把灯笼与动漫结合。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给传统灯笼注入现代因子,使传统工艺与时代同步。

  3.西兴灯笼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课程体验基地建设。

  以西兴社区分院教学大楼一楼教室为基础,建立西兴灯笼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课程体验基地。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先后投入5万多元,开辟四个功能教室:

  (1)骨架室。配置15套劈篾、编制工具和工作台,能够为20人提供学习、体验提供条件。

  (2)糊制室。同样准备15套用于糊制灯笼的工具和工作台,主要为学员学习糊制灯笼提供场所和设备。

  (3)美工室。我们购置一批毛笔、颜料等工具,为市民对灯笼进行美术加工,提供了场地。

  (4)陈列室。把各式各样的传统的、现代的灯笼陈列于此,供人参观、学习,并在墙上布置图片,以图示的方法图文并茂地展示灯笼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介绍灯笼制作技能的教学光盘。现在,陈列室里展出各式灯笼50多只,已经接待各类参观者2000多人。

  (二)以课程开发为抓手,让节日文化“活”起来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势下,传统节日的传承对于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重大意义。而在现代生活中,传统节日的家庭传承和社区传承相对弱化,使得教育在传承传统节日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因此,我们重点开发了传承古镇节日文化的社区教育课程——《我们的节日》,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坚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原则,让古老的节日文化焕发出时代的活力,使传统节日文化“活”起来。

  1.组织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调查。

  我们组织人员对西兴地区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我们的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滨江区和西兴街道传统节日资源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以《滨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目录》为线索,组织查阅《滨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从非遗文化资源中寻找线索;找到线索后,我们召开传统节日调查座谈会。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召开谈论会,了解传统节日的各种信息。比如: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

  ——全国性纪念日:妇女节、母亲节、儿童节、劳动节、教师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

  ——西兴民俗节日:二月花朝节、四月十六张相公会、七月半、乞巧祭星、立夏、夏至、七月十二、八月十八观潮节、冬至、十二月廿三祝福……

  ——现代文化节:动漫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二是市民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认知度调查。制作调查问卷,主要面向两类人群进行调查:首先是面向社区居民(成人)的认知度调查,主要了解成年人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度,对开展本项目的必要性的认识。其次是面向中小学生的认知度调查。除了青少年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认知度外,重点了解学校开展此类教育活动的情况。

  2.组织《我们的节日》教材编写。

  根据了解到的节日文化资源和社区居民对传统节日文化学习方面的需求,我们组织了《我们的节日》教材编写小组,研究制定了教材编写纲要。在编写中,我们坚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是故事性原则。以故事的形式,反映传统节日的内涵、形式、发展。第二是活动性原则。在读本中围绕节日设计活动,让读者能充分参与其中。第三是教育性原则。注意剔除传统节日中涉及封建迷信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四是本土化原则。注重体现传统节日的西兴元素、滨江元素。在这样的原则指引下,我们的教材不仅体系完整、内容详实、主题健康,富有教育性;而且语言生动、图文并茂,富有可读性。读本一发到社区居民手中,便爱不释手。

  3.组织实施《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

  《我们的节日》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活动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组织了三大系列课程:

  一是青少年体验活动,比如,清明节祭祖或祭扫革命英烈,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活动、重阳节敬老院献爱心、中秋节盼团圆演讲比赛、国庆节“我爱我的祖国”自编报或制作网页活动、动漫节卡通形象设计活动……

  二是节日****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的生命教育、端午节的爱国主义教育、重阳节的孝敬教育、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终身学习思想宣传……

  三是社区节日联谊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加强邻居联谊。比如:元宵节的灯笼会、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赏月歌会、七巧祭星活动、重阳节登高(爬楼梯)比赛……

  (三)以流动课堂为载体,让社区文化“火”起来

  “流动课堂”是西兴分院创造的一个社区教育品牌,所谓“流动课堂”就是针对一些社区、工地和企业缺乏教学设施,组织教育培训缺乏应有的条件的实际,以“大篷车”的形式,把课桌、教学设备(如电脑)等搬到社区、农村、工地,为居民群众和工地民工培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现在,随着社区市民学校的完善,传统的流动课堂已经失去了存在的需要,因此西兴分院就在“流动课堂”的创新上下功夫,通过流动课堂,开展社区文化交流,让社区文化“火”起来,为丰富社区文化作出了贡献。这种课堂形式一改原来成校向农民“送教上门”的单向模式,创造性地开展“社区——社区”“社区——学校”的多向互动的流动课堂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

  1.社区向学校流动。

  比如,庙后王社区灯笼制作技术首屈一指,成校就把庙后王社区的灯笼制作培训基地搬到成校中,在西兴成校建立“西兴灯笼制作体验基地”,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到成校学习灯笼制作技术。

  2.社区与社区流动。

  西兴街道创建了一些特色社区,成校以此在各个特色社区建立培训基地,并且组织各社区开展交流。比如,西兴街道共联社区的挑花带编织,是西兴成校的挑花带编织特色培训基地,成校就组织共联社区的挑花带编织艺人,带着材料、工具到其他社区办培训班,传授技艺。让共联社区的培训基地流动到了其他社区。利用闲暇时间,编编挑花带,成为许多西兴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

  3.社区向广场流动。

  为了让更多的民间艺人或特色社区的优势项目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成校利用节庆活动,如元宵灯会、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组织更多的民间艺人或特色社区集中到活动广场,现场表演、收徒传艺。

  4.西兴流向世界。

  借助社区教育这个平台,我们让西兴传统文化走出滨江,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传统优秀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资源,它是传统优秀文化体系的精华,曾对西方近代人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使对当代世界的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仍可以发挥其作用。封建专制、纲常名教应该给予批判和抛弃,但爱人、维护人格、推己及人、平等待人、诚信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被我们赋予时代的新意义而得以延伸。我们有责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流光溢彩。

  近几年来,社区学院西兴分院,通过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课程开发和建立流动课堂,让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我们设想,今后将通过设置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课程和系列的活动,发展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的伦理自律人格,培养其爱国情感、民主观念、法治精神。同时,在市民学校、社区文化活动、成人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注重提倡以伦理价值为中心,以社会国家为本位,以义务至上为准则,以民本主义为依据,以完善人格为理想,以世界大同为归宿的儒家传统文化,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中华魂。

  2010年,西兴街道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这将成为西兴社区教育发展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坚持社区教育“以人为本”“以文为魂”的发展理念,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继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创新社区教育理念 构建具有锁金特色的三型学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