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9-05 作者:沈启容
收藏──上海市普陀区终身学习推进员的探索
公民社会是一个最近被提及频率很高的概念,有褒有贬,虽也有人直斥其为“资本主义的陷阱”,但目前来看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占多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些初步形态,却远远未达到公民社会的水平,从大趋势看,社会组织、民间组织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抛弃意识形态的色彩,公民社会对于中国社会是否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什么是公民社会
对于公民社会概念的分析,俞可平教授曾有过详细的论述,他提到: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它们是同一个英文术语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对civil? society的新译名,这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civil? 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即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喜欢使用这一新的译名。在学术研究中,我们通常把公民社会看作是国家或政府、市场或企业之外的所有民间社会的总和,是外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之外的公共领域。公民社会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了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也是通常所谓的区别于政府(第一部门)、市场(第二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
公民社会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管理中的诸多难点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中国历来是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国家或政府高于民间社会,国家在社会组织和资源的推动发展中扮演主要行动者的角色,国家对公民社会具有普遍的“渗透或统治的合理性”。然而,在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发现,强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未必是民众的信任和认可,政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花了钱还要被百姓骂”。于是,有学者主张用社会治理来替代政府管理,以此来解决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困境。在社会治理中,政府要达到“善治”(good? governance)的目标,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就必须重视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形成“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还政于民”的新型过程。公民社会成为“一个区别于国家建制的、自主的活动领域,它通过社会自我管制达成相互联系并依存的整合秩序,以防止任何力量对社会自由的干涉,公民社会对于公共事务的积极关切与参与,形成了和国家建制对等监督力量。”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政府和市场,而是某个独立的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民众自发的力量以及由民间组织构成的社会团体是主要力量。
二、公民社会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是政府职能不能偏废的两条腿,一方面要提供公共物品来维护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和监督市场竞争来增加社会财富。在中国的现实中,政府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撇清在市场体制下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管理主客体不清、越管越乱、越管越被动的尴尬局面。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公共设施建设,但另一方面却很难得到市民认可,人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政府工程大多猫腻多多。
政府也开始意识到,陷入这类“花钱不买账”的困境,或许问题不在自身的作为,而是作为的方式。公民社会的特点包含了:第一,自主自治。社会自主力量的兴起,正在重塑中国社会的原有结构,这是社会治理的正向诉求,更是公民权利的伸张。第二,全民参与。现代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而是全民共同参与实践的结果。第三,志愿行为。志愿者或由志愿者组成的社团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基本属性,这样的社团往往是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自愿结成”的。第四,良性互动。公民社会的基础是公民,公民参与到社会治理和政治生活中,与政府功能合作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三、终身学习推进员的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歌德在《浮士德》里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上海市普陀区在2010年9月开始了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建设研究的探索,笔者亲历参与组织了这支队伍的培育和创建。终身学习这一理念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并已转化为许多国家现实的教育政策和实践。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正式使用“终身教育”概念,上海市在2006年1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终身学习推进员”这个名称来自于日本大阪的提法,大开市民终身学习室设有“终身学习推进委员”组织机构,该机构是由志愿者组成的民间组织,其管理人员是在地区住民自荐和相互推荐的基础上经过公开选举产生的。
终身学习推进员这项工作第一期在普陀区每个街道(镇)招募了5名志愿者(全区共45名),参加培训,并立即投入到社区宣传推介、组织活动等工作中;在第二期招募中,基本达到了每个居委会有1至2名推进员,总共千余名推进员的队伍。这支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是一支以自主、自治为目标,以宣传、推介、组织终身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组织。
1.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的特点
第一,虽然是由普陀区教育局这样一个政府机构首先推动并促成了这支队伍的建立,但这个设想来自于学者的学术研究,并采取了课题研究和实践行动相结合的方式,使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纸面。
第二,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被定位为自主自治的民间组织,自主自治是其持续发展的基本形式。政府只是在起初推了第一把力,之后的运作建立在其组织运行的基础上。
第三,在人员构成上,志愿者是这支队伍的主力军,队伍中不乏文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医生,有长期基层工作经验的社区工作者,有热心公益事业的离退休干部,也有组织能力较强、一呼百应的团队领袖,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且以此为荣。
第四,推进员队伍构建和壮大的内驱力是精神上的归属感。志愿者团体的属性规定了推进员们是本着奉献社会、服务居民的思想来开展工作的,所以需要在团体内营造出强烈的归属感,成为推进员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尝试建立了“终身学习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自主管理章程,开展不定期的培训,进行了年度优秀推进员评选,在年终联欢活动中予以表彰,通过这些软性激励手段,构建起一支运行有序、自主自治的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
2.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的目标
从宏观层面来讲,社会和谐。从微观层面来讲,提升市民知识水平、道德素养。从中观层面来讲,满足市民实际需求,改变政府管理模式。
第一,通过推进员的宣传、推介、引导和组织,促使更多的社区居民知晓学习资源,参与到终身学习活动中,提高自身素养。
第二,在推进员了解居民需求、反馈给街镇社区后,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联合社区单位、各类机构组织,为居民开发和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形式,通过推进员的组织发动,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终身学习活动中,满足了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同时,也一改以往“政府主动百姓被动”的局面。
第三,政府搭建平台,为推进员队伍的自主自治机制提供有效资源,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以自组织形式来构建居民互动交往平台,亲身参与有效提升其对享用资源的满意度。
第四,在物质生活得到普遍提升之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人际交往需求、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满足这些群众需求的同时,把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达致社会整体和谐的局面是当前中国政府面对的难题。
3.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的工作内容和成效
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宣传、推介、组织终身学习活动。第一,宣传动员,推介现有社区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居民对终身教育事业的认知和参与程度;第二,调查研究,了解居民需求,了解掌握社区内相关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工作发展的提供信息;第三,沟通联系,在政府主导部门、社区教育共享单位、基层社区居民群众自发性学习需求间架起联系、沟通的桥梁;第四,参与组织,利用推进员在工作中形成的人脉关系协调各类资源,参与社区学校及办学点的组织管理;第五,形成机制,搭建各类平台加强终身学习推进员之间的沟通联系,推进员组织自主、自治的有效机制。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普陀区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已经获得了部分成效,在社区居民对各类社区资源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的指标上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上涨。更为宝贵的是,在这支队伍的培育和壮大过程中,政府的推动逐渐后撤,直至形成真正的自主自治模式;终身学习推进员本身就是社区居民的一分子,他们的现身说法令其他居民感同身受,做到了社区活动全民参与;推进员是志愿行为,不拿一分钱报酬,但仍然保持如此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依靠的是精神上的责任感和信仰上的使命感,而通过不定期组织的推进员交流学习活动,也促进了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公民社会追求的不再是样样事情政府管,而是社会治理人人管,推进员队伍促成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讨论、活动组织、设施利用等方面机制生成的可能性,为形成良性运行的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市场、社会、政府这三种力量在社会中达成共治,扮演各自角色,可将对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作用。
上一篇: |
下一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