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教育
来源:太原终身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2-10-23 作者:王丽明编辑
收藏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641.4平方公里(1994年),又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国家,历史上曾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而存在,1956年实行自治,1962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成为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移民国家,人口310万(1995年),其中77.7%是华人,14.1%是马来人,7.1%是印度人。
建国初期的新加坡,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种族纷杂。然而,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配合经济发展,从而在短短的30年内,使新加坡一跃成为仅次于瑞士、日本、德国的世界第四大“商业乐园”,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也是其教育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一、新加坡教育概况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不惜巨额投资办教育,且教育的投资超前于经济的增长,1990年,教育公共经费的增长高达30.2%。早在1959年,新加坡就确立了“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教育方针。自1966年起,新加坡全面实行统—的以英语为本、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1979年,新加坡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确立了统一的教育分流制度,开创了尊重知识、人尽其才的教育新格局,与此同时,进一步改革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个人行为、社会责任、忠于国家等方面的教育,把学校、家庭、社会等三方面教育结合起来。进入90年代以来,新加坡教育在配合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 中,强调培养人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一种注重优化、追求完善的新型发展机制,致力于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在1994年世界全球排行榜上,新加坡在“人民素质”一项中高居榜首。
二、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教育概况
新加坡作为—个移民国家,它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构成了新加坡社会的一大特征。新加坡早期的社区结构和社区教育的特点,与这特征相关的宗教或方言团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新加坡早期主要的社区学校,如英文学校、马来学校、法米尔学校、华人学校等,即是由传教会和各民族社区所设立。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由于失去了马来半岛腹地,作为一个转口贸易国家,为了自求生存,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以及社区结构及社区教育等方面,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社区教育与建设各民族共同居住的新社区联系在—起,通过教育,促进民族沟通。
在社区结构方面,为了落实李光耀总理于1966年发表的关于淡化各民族间的民族意识,培养共同的新加坡民族意识,改变各种族隔离居住互不往来的局 面,以求进一步促进全国的统合。新政府通过城市重建及大规模的国民住宅计划,以实现各种族混合居住的理想。结果,旧有的种族社区逐渐瓦解。新的、各种族混合居住的新型多元种族社区逐渐形成。但是这种通过政治力量强制而成的社区,不同种族之间的接触虽较前增多,但也仅是相当表面、浮浅的,缺乏社区成员应有的互相往来及合作、关心的精神。为了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并使各民族相互融合、沟通,新加坡建立了简明、高效的社区管理体制。早在1960年新加坡就成立了人民协会,主席由国家总理担任,部长负责行政工作,有90个附属团体,是一个推行政府指示、沟通政府与人民联系的桥梁。人民协会在全国各社区设172个社区中心(简称“中心”),又称民众联络所(相当于我国的街道)。“中心”一般3—4人,由政府聘用。新加坡政府通过各地区的社区中心同居民联系,国会议员也依靠社区中心联系选民。社区中心主要收集居民的意见,及时反馈政府有关部门,并从事社区教育的组织工作,使不同民族的社区居民逐渐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心”下设居委会,它是义务为居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在新加坡,居民委员会的作用最大,它不仅是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负责举办各种福利事业,而且还有监督青少年不要酗酒、吸毒和犯罪的义务,一家有灾难,居委会也立即组织救助。建房局分配住房,也要与居民委员会联系,有意让各民族居民同住在一幢房子里,以促进其相互了解和团结。避免人为地划分为华人圈、印度人圈或马来人圈。
三、新加坡社区管理体制
在教育结构方面,新加坡—方面大力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通过建立多种语言的混合小学或综合中学促进民族的融合。1979年,新加坡正式废除了100多年来使新加坡各民族隔离的、多种语文源流的教育制度,统一成为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建立新形态的社区教育。这类教育主要在各地的社区中心进行。各社区均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社区中心设备完善,有运动场、演讲厅、各种娱乐室及图书室等。“中心”内还有青年团、妇女组、合唱团、舞蹈团。
上一篇:走进孩子的心灵 |
下一篇:法国成人教育之成功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