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2-24 作者:南京市白下区社区教育培训学院 王少华
收藏县(市、区)社区学院内涵建设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诱人前景将逐步成为现实。社区学院[以下均指县(市、区)社区学院,不再说明]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宽广平台,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其进行有深度挖掘,寻找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其发展内涵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就社区学院内涵建设作如下探讨:
一、社区学院的界定
社区学院是区域经济、文化生活相结合的产物。社区学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社区学院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涵义,社区学院在美国已有百年历史,已经比较成熟,而在中国则是新生事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相继诞生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社区学院。因而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各地社区学院工作性质、特点、做法及一些学者研究的共识及今后社区学院的发展方向和我们自己的理解,社区学院,系指政府主办的,满足社区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以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为主要对象,是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一体,具有区域性、综合性、职业性特点的一类新颖的教育机构的统称。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区学院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是未来社会的需要,社区教育是其实现的最佳路径。社区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区学院是关键。社区学院可以弥补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不足,通过开展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区域内社会成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与普通国民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建立合乎人类理性和发展需求的大教育体系,真正地完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2.社区学院是提升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区域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同样也离不开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没有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区学院全方位的培训服务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为区域的所有成员提供教育服务,提升区域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区域建设与发展打下必不可少的人文基础,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3.社区学院是区域内全体成员发展的最理想场所。立足区域、面向区域、服务区域,提高区域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区域全体成员的生活质量是社区学院的根本宗旨,也是社区学院的立身之本。由于社区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教育机构,它能够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教育和非教育),充分发挥区域内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经济等方方面面资源的教育功能。实施和实现各类教育(学历和非学历)的沟通和衔接,构建“教育立交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更多地为区域全体成员提供“菜单式”教育服务,实现“教育有渠道,学者有其教”,为区域全体成员发展提供最为便捷的通道。
4.社区学院能为区域内社区学校提升服务层次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区域内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的社区学校,主要是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发展提供较为方便的教育服务。由于其处于基层,与外界的合作仅仅限于某些方面,无论是定位、内容,还是规模与形式,包括紧密程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社区学院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形成了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由于同一地域的关系,为社区学院与区域内社区学校之间联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区域内社区学校可以依托社区学院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提升自身为社区成员发展服务的层次;社区学院也可以利用区域中所处位置的优势,整合各“家”的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的层次,达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赢。
5.社区学院自身在提供教育服务中不断发展、提升。建设和谐的幸福社会,发展人的能力,提升人的素质,是社区教育始志不渝的追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社区教育提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社区教育的理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社区学院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这就要求社区学院在为区域全体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要不断追踪教育发展和人的教育需求的最新变化,不断提升社区学院的定位标准,不断丰富社区学院内涵,以超前的发展满足区域内全体成员的需求。
二、社区学院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
1.社区学院必须进行准确的定位。既然社区学院是社会的产物,那么我们就要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来考虑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考虑到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因此,社区学院的定位也不必一概而论,可以根据社区学院应具有区域性、开放性、灵活性、全员性等基本特质,确定其基本定位框架,即共性部分。在此前提下,允许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区域发展特色路径,确定自身发展的个性化的定位,这样做既不僵化,又有利于形成各自的特色。如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的定位,最好全国或全省统一,这样就不会乱。有利于形成以社区学院为中心,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分校为结点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从而能达到加强网络教育机构的协调指导,发挥各级教育机构的作用,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满足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社区学院必须实行政府主办、社会参与的社区学院办学体制。政府主办可以实现社区学院的规范性和高层次性,体现政府在社区学院的地位,增强区域内全体成员的认同感。社会各方参与能够保证社区学院的全员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政府财政要保证社区学院正常经费,设备设施经费和开展社区教育必须的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做到逐年有所增长。要探索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社区学院办学。社区学院自身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社区学院虽然所承担的工作具有公益性和义务性,其目的不是为了谋取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他人、社会。社区学院的这种特性,使它不可能通过真正意义上的纯市场机制来建设社区学院。可以通过挖掘潜力,为社会机构提供有偿教育服务,弥补社区学院的经费,以致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
3.社区学院必须建立内部工作的科学评价体系。社区学院的发展有赖于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将学习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经验和自身实际有机结合,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首先是政策依据。主要是国家、省有关部门下发的一系列关于社区学院发展和建设的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第二是理论依据。评价体系既要按照一般学院内部评价的理论,又要结合社区教育工作理论,两者加以融合、贯通;第三是现实依据。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对社区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当地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把后者作为基点,用发展的眼光制定评价体系。
二是评价体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导向性。要以社区学院工作要达到的目标为标准,在要素项目和权重安排上体现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的倾斜,以体现导向。第二是整体性。评价体系要全面反映对社区学院工作的整体要求,在权重的安排上要整体考虑,前后照应,既要根据某项工作在整体中的重要程度,也要在达标的难易程度和工作的任务量的轻重方面将此项工作与其他工作进行比较,据此来确定权重。第三是可操作性。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特别是评价要素标准要便于实施、运用和具体执行、测量。第四是相对稳定性。评价体系标准制定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随意更改。当然,评价体系建立后,并不是就一成不变。因为社区学院有一个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社区学院的工作也就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了评价体系更趋合理,还应在一定时间后不断对其进行修订,使评价体系内容更加理想和完善。
三是评价体系的建立。社区学院工作的开展及运作是否有效,有多大的效果,所用的人力、财力、物力与所取得的成果是否对称,是低效高耗,还是高效低耗取决于评价的建立。考虑到各地的情况,这里只能提一个大体框架,供各地制定具体评价体系时参考。第一是确定创新的评价标准。依据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积极探索符合社区学院实际,制定出激励创新、多层次、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院内人、财、物的最大功效。第二是实施激励的评价方法。人是学院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在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下气力来研究,充分发挥论证性评价和自我总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法的功效。第三是考虑鼓励性的评价方案。统计学家帕累托发现在整体中80%的效益是20%的优质资源创造的,这就是著名的有关资源配置的“八二定律”。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在各项工作中80%的成绩是由20%的教职工取得的。20%的教职工可以通过激励的评价调动积极性,80%的教职工就需要通过鼓励性评价来实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4.社区学院必须坚持多元的发展方向。社区学院的办学必须以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多元学习的要求为目标,以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原则,发挥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功能,构建以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的区域教育平台,以“终身学习”观念引领社区学院工作,积极开展多元性的教育培训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教育,发挥多方优势,实现社区学院的最大价值,促进社会三个文明建设,为建设学习型区域、创建和谐社会做好基础工作。
三、社区学院内涵建设的路径
1.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社区学院要进一步强化发展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把学院规划的制订、实施、总结作为学院发展和办学理念的选择与思考的过程,达成预期目标的管理过程,探索与反思学院潜能开发的学习过程,持续提高学院办学水平的行动过程。要通过发动学院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学院发展规划的调整、修订、充实和完善,将办学理念融入到学院发展规划之中,并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制订年度工作目标,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预期目标和责任人等,把学院规划落到实处。
2.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是社区学院取得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善体制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监督机制。社区学院的工作机制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建立与县(市、区)政府各部门的协作运行机制;二是建立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社区学校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接受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指导的工作机制;四是建立与有关教育机构教育合作办学的工作机制。
3.实施精细化的科学管理。积极吸收教育科研、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构建学院目标管理体系和自主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学院精细化管理机制,形成学院的组织文化和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体现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院教育资源的效益,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由常规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实行目标管理,严格监控,实行督导管理,建立暗访制,切实在管理的精细化和工作的精致化上下功夫,以“细”和“实”为基准,推动学院教育管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灵活而稳定的社区学院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促进社区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用人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合作精神、反思与自我反思能力,创设开放性的校本培训格局,定期开展社区教育实验研修班和高层次培训班,重视学校队伍梯队建设,满足学院内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社区学院办学理念,丰富社区学院办学形式,提升社区学院的办学水平和辐射、示范、服务功能。
5.持续推进教研科研。建立科研兴院的运行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制定科研型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以敏锐的视角确立学院主课题,一般以1至3个为宜,并以主课题研究统领学院整体发展研究方向,形成全院以主课题为中心,各种分课题、子课题遍地开花,为创建学院特色服务。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课程设置符合时代精神和区域社会成员实际,并能开发和利用各种院内外的课程资源,建设院本课程,创设学员自主探究的空间,建立符合人的发展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促进学员发展的多元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自主监控质量的运作机制。
6.建设区域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社区学院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的核心业务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延伸到村(社区),甚至每一户家庭,这为学习型社区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式学习必将成为今后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信息网络的建设有利于将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整合,有利于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和交互形式,使社区教育的方式更为多样化,在过去面授、函授、电视教学等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以网络为环境的教育方式。社区成员可以超脱时空的限制在家中、在单位随时随地地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社区学院要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类网络与信息资源,建设与传播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终身教育资源,开展各类网上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居民网上学习能力,维护及管理区级信息网络平台的终身教育网,指导社区学校信息网站的建设工作。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对提高学院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回顾总结社区学院创业历史和优良传统,深入挖掘社区学院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传承。形成表述清晰、寓意深刻,独具特点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校风、教风,并能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将校园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让校园文化渗透到良好的管理作风、教风、学风中,形成平等、和谐、民主的学院文化氛围,使学院文化建设不断有新的提升和内化。
8.充分发挥各类社会资源的作用。社区学院要办出质量,办出效益,办出信誉,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坚持“全员、全程、全面”的原则,采用“上挂、横联、下靠”的办学模式,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与有关部门单位、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如邀请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社区代表参与学院管理,拓宽学院发展的决策视野。要吸纳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有技能的社区志愿者等,适当参与学院的教学活动,加强学院与社会的沟通。要积极运用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使学院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要通过学校内部组织的改进,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形成区域内全体人员认同的学院办学特色。
社区学院内涵建设,要以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挂牌为契机,吸收最新的办学理念,以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多元学习为目标,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社区学院工作,提升社区学院的办学水平和辐射、示范、服务功能,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杭州萧山:农村文化礼堂再现传承乡村文脉 |
下一篇:山东:关于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