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9-28 作者:中国教育报
收藏(原标题:建设学习型城市 推进全民终身学习)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全版简称《意见》),对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了顶层设计,对于全国各地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本报特此刊登专家对《意见》的解读,以及部分城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做法,敬请关注。
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杨进
《意见》对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了顶层设计,这必将对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会对国际社会发展学习型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学习型城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
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例如国家、省、市、区、县等,但是,国际社会近年来重点关注的是城市,因为城市越来越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的主要区域。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分析指出,要想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城市能够提供比农村更为合适的条件。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由于城市的规模优势,在管理良好的情况下,城市能够更有效地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医疗保健和其他服务。此外,城市还能够动员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女性积极参与;城市生活能够缓解人口增加对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化带来的压力。
2013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升至53.73%,这表明我国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根据有关预测,我国2020年城镇化率将会达到60%左右甚至更高,2030年将会达到70%左右,城市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型城市将成为全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正如《意见》所指出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学习型城市顺应国际社会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新趋势
在国际社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推进机制。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超过1000个城市已经成为或承诺要建设学习型、教育型城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建设学习型城市已经不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专利”,我国的近邻韩国已经建立了100多个学习型城市,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巴西、南非、越南也加入了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行列。
随着全民终身学习成为2015年后全球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和推动社会包容的大背景下,建设学习型城市(地区、社区)将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门领域。作为人口大国和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是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东道国,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专家学者与国际同行们进行对话,会对国际社会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能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理念与机制中得到启示。
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对于建设学习型城市有重要指导意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根本目标。学习型城市是学习者的城市,学习型城市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要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为宗旨,把全民终身学习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型城市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在于,学习是所有居民的权利,而不是部分人的特权。这就意味必须保障全体居民包括流动人口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对于有这样那样困难或有特殊需要的弱势群体,就要提供特别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抑制或抵消社会的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四、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长期而又现实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般性的城市和学习型城市之间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对教育和学习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实际上成为一个移动着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是说学习型城市虚无缥缈、无章可循。正是为了使建设学习型城市不是一个抽象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复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通过了《学习型城市关键特征》,明确提出在建设现代化的学习型城市的广泛效益、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模块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条件等三个领域共计42个关键特征和60个可能的衡量指标。这为各个城市采取有意义的策略来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了具体思路,也为各个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和互相学习提供了一个框架。
《意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仅为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而且也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切实抓手。各个城市只要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创造性地把这些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走进学习型城市的行列。
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里程碑
── 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忠海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忠海。
记者:您认为《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叶忠海:在全党全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意见》的出台,有其国内外背景。进入21世纪,国家明确把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规划纲要又将“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到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三大基本战略目标之一。2013年10月,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发表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北京宣言》。可见,《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决定的产物,也是中国政府承诺落实《北京宣言》精神的产物。
《意见》是我国首份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府文件,是当前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的行动纲领,指引着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使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入到全面展开而又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并带动我国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因而对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记者:您认为《意见》是一份体现中国特色的政府文件,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叶忠海:《意见》全文渗透着中国特色的“基因”。该文件本身就是10余年来我国先行地区建设学习型城市成功实践和学术界研究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结晶。就指导思想而言,《意见》指出,作为学习型社会重要基石——学习型城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相联系,既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撑,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就总体目标而言,《意见》从我国国情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实际出发,提出初级形态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并对我国东中西地区市(地)级以上城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分别提出90%、80%和70%的不同要求。就主要任务而言,《意见》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而且作为首要任务。同时,《意见》紧紧抓住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性要素提出其他六项任务。其中,第二、三、四项任务属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第六、七项属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构,第五项任务,则属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就政策举措而言,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其中就理论研究来讲,《意见》提出:“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科学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城市理论。”
记者:您认为《意见》渗透着改革创新思想,又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叶忠海: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解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和目的,最终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其中,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需,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也不例外。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基础性城市社会建设,是城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涉及城市方方面面、各类人群。何况,我国又处于空前社会变革时期,大量人口又处于流动和非组织状态,要达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境界,仅靠党和政府力量是远不够的,必须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对此,《意见》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精神,不仅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学习型城市,而且多处反映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理念。例如,在《意见》基本原则部分,就提出了“鼓励百花齐放和突出地方特色”的观点。
记者:您认为《意见》有诸多新突破,请您具体讲一讲。
叶忠海:《意见》新突破表现在多方面。首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意见》本身就是一个突破。这种突破,既有观念上突破,也有政策举措上突破。其中,政策举措上突破就有:一是在领导管理体制上,突破了教育行政部门单一的领导管理,《意见》提出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并规定了七部门分工职责。二是在法规制度建设上,《意见》提出,全国层面推进终身学习立法进程,地方层面则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与政策。同时《意见》具体提出建立健全与就业准入、工作考核、岗位聘用、职业注册等制度相衔接的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三是在队伍建设上,《意见》提出四支队伍建设,在强调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培育继续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志愿者队伍的同时,还并列专门提出组建一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咨询指导专家队伍。四是在评价监测上,《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终身学习的统计信息体系,研制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等举措,科学而有效地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记者 宗河)
协同推进城乡学习型社区建设
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 张雷 任鹏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消弭城乡分化、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明显区别于传统简单“化物”模式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协同推进城乡学习型社区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民众的道德追求、文明素养和技能水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
统筹规划,构筑城乡学习型社区协同推进的整体性建设格局。城乡学习型社区建设涉及教育、民政、农业、城建、科技等多领域和多个政府部门,为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劳动、资源浪费,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纵向贯通的城乡学习型社区建设领导组织体制和横向联动的城乡学习型社区建设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城乡学习型社区一体化建设格局。保证对学习型社区创建的财政投入,并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通过培育和发展学习型组织来激发城乡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热情和活力。积极倡导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通过丰富多彩、寓学于乐的活动,建立社区细胞的“自学习机制”,使其成为城乡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催化剂。建立城乡学习型社区创建的经验分享平台和互相学习机制,充分汲取城乡社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经验,在城乡社区大力培育学习型社会组织,使其成为城乡学习型社区建设协同推进、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
整合资源,健全城乡学习型社区协同推进的资源共享互补机制。实现城乡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协同推进,就是要对城乡学习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首先,要努力实现城乡社区学习资源的共享利用。其次,要优化载体,实现城乡社区学习资源共享互补的“常态化”。通过建立城乡资源共享互补的协作组织,发动城市的区、街道与农村地区的县、乡镇结对,建立“学习型社区联合体”,并向“共同体”发展。
面向需求,优化城乡学习型社区的学习教育体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域发展的差异,城乡学习型社区的学习教育体系应该更具包容性。统筹各类教育资源,着重促进社区居民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社区,则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的培训。
创新方式,完善学习型社区建设协同推进的现代治理手段。完善学习型社区建设协同推进的现代治理手段,可以应用城市社区治理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和精细化服务经验,通过建设城乡社区居民共享的社区学习数字化信息平台,以社区大学为龙头,数字化信息平台为载体,按社区学习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群体等创建社区学习层级体系,合理划分社区学习单元,实时采集每位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学习需求,及时、有针对性地整合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特别要积极整合、开发面向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使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城乡均等的社区学习教育服务。
协同推进城乡学习型社区建设还要对城乡学习型社区的创建进行科学化的评估。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要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城镇化动力的差异,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资源配置。注意区分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高科技带动的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带动的城镇化、现代农业带动的城镇化、旅游业带动的城镇化等不同产业带动的城镇化差异,通过学习型社区建设助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加快建设先进的学习之都
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多年来,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是把握本质。北京市不仅从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出发,而且从本质上认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更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等现实要求。二是制定战略。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具有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特殊地位,以“学习之都”凝聚共识,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定位学习型城市建设。三是政府主导。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分工合作;完善基本制度,健全工作保障。四是完善体系。明确提出“学习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概念;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动各类教育改革发展。五是借力各方。充分利用在京高校学术优势和专家资源,共建研究机构,承担科研任务指导基层建设实践。六是创建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成效突出。七是保障有力。坚持“以评促建”,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评估,积累了大量宝贵实践经验。
面对新的形势,站在新的起点,北京市将力争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进一步提升对建设学习型城市意义的认识。北京市将结合职业教育大会等重大政策的学习贯彻,进一步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跨越。二是加快制定《北京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步伐。依据《意见》精神,北京市将联系有关部门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共识,学习借鉴相关国家和地区已有的经验成果,联系首都实际,加紧制定《北京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三是在全面协同发展中健全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系统、各街道、乡镇、社区的常态职责,党政机关主导,部门分工协同,健全督查评价机制。四是全面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推进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共建共享资源为学习服务。五是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六是大力营造文化氛围,建设发展“学习文化”。
多元主体共建学习型城市
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在下一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整体布局、顶层设计和体系架构,更应该注重通过整合教育和社会资源,为全体市民营造一个“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环境。
注重盘活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开放融合。上海将进一步支持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社区服务,进一步解决各自为政、办学资源低效的弊端,促进“师资队伍互聘、课程资源互享、学习成果互认”教育模式的良性发展,形成一批彰显教育服务功能的办学联合体,提高市民学习的选择机会,满足市民“就近、便捷、快乐”的学习需求。
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优质公共资源的教育共享。上海将在首批建立的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文化艺术、智慧生活、海派文化、服饰文化、陶艺创作和创意手工等八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文化、科技、宣传等社会优质公共资源,加强和完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探索一条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的新途径。
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纵横覆盖。上海将进一步发挥区县数字化资源建设联盟的作用,分工合作,实现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现象,避免学习资源重复建设与利用率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市(上海学习网)和区县(学习网)的互联互通,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建设村居委(学习点)的网校,通过配置电脑、大屏幕彩电、学习平台等学习条件,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享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网校建设成为“随时随地的课堂,随请随到的老师”;进一步推进上海学习网的建设,通过在线学习、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打造上海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突破时空界限,为学习者提供更具开放特点、拥有更多学习资源的学习空间。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需要激发社会活力,整合各类公共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持续创新的格局。唯此,才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市民的终身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学习中积聚城市发展的动力
大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连市非常重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十多年来,大连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建设学习型城市同步,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有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5个,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
下一步,大连市将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深入细致贯彻中央七部委《意见》精神,机关带头,创新载体,典型引领,务求实效,有序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开展学习型组织推荐评选活动,命名表彰一批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三是加强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社区学习智慧平台建设;四是提高免费无线信号覆盖率,年底力争免费无线信号覆盖主城区公共场所,公共文化场所、重点休闲广场、大型商场、车站和公交车等,让市民共享免费无线福利;五是坚持分类指导,加强调研,进一步规范各类学习型组织,积极探索深化创建工作的途径,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六是发挥群团组织独特优势,创新载体,整合全市学习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向纵深发展,调动全社会力量,集中优秀资源融入到学习型城市建设之中;七是发挥媒体优势,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宣传引导工作。
让学习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常州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常州市积极贯彻《意见》,将着力提升五个“力”,努力实践“让学习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的价值追求。
一是建机制,提升保障力。常州市将积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围绕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系统、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六大组织建设,加强对学习型组织的培育、引导和支持,增进社会组织活力,逐步完善社会教育组织体系,并着力构建开放、有序、务实的长效机制。
二是建平台,提升服务力。常州将以开放大学为平台,逐步完善其在终身教育方面的统筹协调、指导管理、考核评价、资源建设、研究推广等职能,并进一步做好学习资源的统筹开发和开放共享。
三是建网络,提升支撑力。近年来,常州市初步形成全覆盖的社区教育网络。下一步,将把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纳入城市信息化建设,推进学习城数字化平台与资源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学员认证管理、资源智能搜索、学习互动社区、移动学习推送等服务功能。
四是建通道,提升创新力。常州市积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12年起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行中职3年+普通本科4年、高职3年+普通本科2年等试点项目21个,并着力推进普教职教相互沟通。今后将继续扩大试点项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以及满足终身学习需求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
五是建品牌,提升吸引力。常州市每年隆重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2004年起举办“龙城讲坛”近240讲,2009年全面开展“道德讲堂”达6000余个,2011年推出“常州公开课”共36讲。学习活动品牌的创建和维护将成为常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
上一篇: |
下一篇:[北京] 西城区召开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交流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