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市黄埔社区学院 发布时间:2019-11-06 作者: 陈光耀、梁园园
收藏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探讨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旨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从社区教育的角度看,不为农民整体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努力,就不可能说社区教育是成功的。对此,社区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文化自信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区教育;乡愁
作者简介:
1.陈光耀(1946-),男,广州市黄埔社区学院副院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社区教育;
2.梁园园(1988-),女,硕士,广州市黄埔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给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社区教育定位,主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为提高乡村广大农民的素质自觉迎接新的挑战。
一、从乡愁成为“热词”说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脚步风生水起,越走越快,无数人(特别是青年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实现自己创业梦,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是,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乡村的景象却日渐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许多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乡愁”就成为一个容易引人伤感、叫人唏嘘的字眼——一个热词。每年,人们为春节回家的一张车票而费尽周章,心中惦记的也许正是家乡的亲情与风俗,所为的也许就是纾解和释放心头的那一抹乡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这个 “热词”就更火了。于是,乡愁便生了根,长出了灵魂,其原因在于乡愁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根,托举着“美丽中国”的魂。《记住乡愁》纪实系列专题片自2015年1月1日播出以来,就引起全世界华人的高度关注,如今已经拍摄了第4季,每季60集,每集一个村镇。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乡土故事,重温的是世代祖训,寻找的则是传统文化的基因,故事讲得很温暖,萦绕着亿万中国人心头的家乡记忆、乡土情怀。纪录片让观众在回望家乡土地的同时,记取土地背后的文化价值,回望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自信。
二、美丽中国梦与乡村振兴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如果要问在这40年的峥嵘岁月里那个群体的贡献最大,毋庸置疑的就是农民,特别是“农民工”——这是一个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最频繁的、最具有中国特色、最有时代感的词汇。
中国梦尽管有一代一代的领袖把舵引领,但是每一项具体工作总需要落实,总得有人实干。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又一批农民肩挑背驼,别井离乡,进入城市打工:在工地、在厂矿做着最劳累的工作;每一栋高楼大厦,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与血滴;每一条流水线,都闪烁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街道的清洁、管道的铺设、货物的装卸,凡是脏的、累的活儿,几乎都是由这些平凡的农民工担当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升级以及业态变化,新一代的农民工(包括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又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经济发展了,城市拓展了,他们收获了什么呢?在“二元”体制中,小孩读书、老人看病,入市购房等问题,他们都未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美丽中国”与“乡村振兴”是高度相关的,于是人们在思考与探索—— “乡村中国”与“都市中国”孰美?四十年的发展,“都市”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看一看今天的所谓“一线”“二线”乃至“三四线”城市,不难发现“同质性”非常严重:高楼林立、路面拓宽、周边拓展,都是用钢筋水泥造成“围城”,并且到处都是一样的塞车堵路,环境恶化,基本上没有美丽可言。
“乡村”呢?尽管随着“人去楼空”而日渐凋敝,仍然风景如画,少了许多现在的“城市病”,还保留着“记得住的乡愁”,以及传统优秀的文化。乡村是文化、风俗、历史传承的载体,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这种现象非常突出的表现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不充分,城市表现尤为突出,高企的房价、拥堵的道路、下岗的职工、小孩的读书、老年的看病;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要补短板,着力解决这个“不平衡”的问题。
现在,不可能确定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的特色发展不必要刻意去模仿欧美的模式,要走自己的路。“美丽中国”应该是都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应该是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反哺农业。“乡村振兴”就是要重视乡村的发展,否则,美丽中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从社区教育的角度看,不在农村得到普及,不为农民整体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努力,就不可能说社区教育是成功的。没有美丽乡村,就不可能有美丽中国。
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是:“产业兴旺”——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资源配置、市场导向与供给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从村容村貌到生态文明建设,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治理有效” ——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培育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并做到精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小康惠及广大乡村的广大农民。
社区教育的本质意义就在于提高村(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与生活质量,在于促进社会和谐。“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必须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学习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要开展养殖方法、果蔬栽培、农业新技术、电商技能、投资理财等方面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生存与生活的技能。“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则更需要社区教育,更需要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实现村容村貌的美丽,要实现生态绿色发展,就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草根的乡土教材,开展文明礼仪、公民意识、法律常识、志愿者精神、文化娱乐、健康养身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与活动。“治理有效”是近年来社区教育的重点:通过社区教育专项培训,凝聚共同爱好者,形成“学习圈”,进而培育社会组织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协助化解基层矛盾;治理的核心问题在于法制的完善,因此普法工作就要常态化,让村民学法、知法、懂法,进而依法、守法,了解权利与义务,学会依法维权,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特别要结合扶贫工作,按照不同路径与乡村特色,做到精准有效,治理井然[1]。
三、发挥社区教育作用的路径
(一)把握三个层面,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
在乡村振兴中,农村的转型与振兴,其实质就是人的转型与振兴。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必须要优先发展教育,特别要提升社区教育在提高居民素质方面的服务能力。对接乡村振兴,当前的重点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
首先,在政府层面——要明确领导体制,激活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这是前提。没有政府的重视,包括思想意识的提高与人财物的投入,要实现所在地人的转型与振兴是很困难的。
其次,在乡村层面——要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挖掘本土传统文化,特色民风民俗,建设文明体验基地与创建本土文化与产业品牌,这是关键。因为乡村层面是连接居民与政府的桥梁与渠道,没有桥梁与渠道,路就不畅通,上情就不能下达,下情也不能上递。
再次,在教育教学层面——要落地与落实运作机构,这是重点。运作机构要实施的工作包括注重进行课程建设、优化教育形式,建设教育制度;构建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实施过程指导,拓展学习空间;加强职业农民培训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实施贫困人口的精准教育。实施这些工作最关键的是要主动适应不同乡村、不同农民的需求,要有鲜明的特色指向、要具有本土性与草根性;要让农民喜欢,让农民受益,让农民增加幸福感与获得感[2]。
(二)坚持文化自信,功成不必在我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社区教育则是实现这个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长期跟进并持续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特别要坚持文化自信。王岳川先生曾经就中华文明的形态进行梳理,归结为“三和文明”:“家庭和睦”,是以孝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文明,也就是以爱的回报为核心的家风家教,是幸福的基础与源泉;“社会和谐”,涵盖了“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以及“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等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从小处说,就需要从“社区和谐”的构建开始,随着社区范围的扩大以及每个社区和谐度的提高,社会就和谐了;“国际和平”,涵盖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以及“协和万邦”与“和而不同”等思想[3]。
我们的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眇境界和自由精神,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三和文明是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化与文明的重大贡献,也是时下开展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指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古以来,在乡村就有着很好的传统。例如,贡川,位于福建省中部的一个小镇,往事越千年,地富与人贤。明末清初,杨宫与严季平联合商户成立"笋帮商会",公正无私的制定竹笋收购和经销制度,让利于民,使得贡川的竹笋名扬海内外。1937年,陈广选带领贡川笋商笋农将30万斤的笋干用绳索串起来,投入闽江入海口,用"闽笋填海"来阻止日舰。无私无畏的家国情怀,滋养着这方水土,也融入了贡川人的日常生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表达的是中国人自古到今形成的道德修养 与家国情怀。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作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事业,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广大乡村有很多退休的军人、干部,返乡的教师、医生及其他科技工作者,还有乡村的办事人员,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甚至正在读书的大中专学生寒暑假回家期间,都是可以为家乡村民素质的提升做事实的。弘扬正能量、传播新思想,开一个讲座,组织一场活动,参与治理提一条建议,出一个点子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功成不必在我,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一批又一批志士能人的不懈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后生的持续创新。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在乡村的普及与发展,同样应当怀抱为功不必在我的情趣,没有必要局限于当前从事终身教育的工作者。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发【2017】13号)指出:要“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还要“积极开展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和城乡社区结对共建活动”。这些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实施资源整合,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
据央视报导:从2015年12月1日开始,恒大集团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三年无偿投入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确保到2018年底实现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结对帮扶两年多来,已帮助大方县12.73万人实现脱贫。恒大在贵州大方县实现整体精准扶贫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在县域的成功经验。
自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对于全国60万个村庄而言,虽然是杯水车薪,却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点睛之笔与起步;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无疑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总动员令。
“文化旅游部”的设立,把“诗与远方”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乡村振兴”的开展开辟了一个方面的发展路径。例如,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的“林寨古村”,在这个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古镇发展旅游产业,河源林寨古村地势低洼,常遭水浸,为避水患和匪盗之扰,乡间房屋多为木石建筑。自明朝后期起,建有280多幢古民居,其中核心区就建有24幢较为出名四角楼,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厚重,这在全国实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是蕴含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学讲堂、最具魅力的生态休闲胜地、是让游人震撼的摄影乐园。
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儒商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还可以感受“孝义传家”与“家国情怀”。文化与旅游结缘,是目的地的居民与游客的双向互动,是双向的学习与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赢。
江苏金湖县开办乡村振兴讲习所,优选涉农部门优秀骨干任主讲师,采取会场和现场、扶贫和扶志、菜单和点单“三个结合”的方式讲解。全县10个镇、137个村(居)和500多个村民小组建成乡村振兴讲习所,初步构建了县、镇、村(居)、组四级乡村振兴讲习所体系。课堂上,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授乡村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案例,普及农技、法律知识……同时还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着力推动讲习内容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乡村振兴讲习所在‘要讲’和‘想听’之间找准切入点,使农民真正受益。还请致富能手与专家授课,教给农民发家致富方式方法,培养一批参与乡村振兴的现代农民[4]。
无论是企业参与乡村扶贫,还是部门建设特色小镇、服务乡村文化复兴,乃至基层开办“讲习所”以及个人为基层服务,都是实践着社区教育的形式。功成不必在我和高尚情怀。发挥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的功效,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孙奇琦,陈光耀.社区教育在培育社会组织中发挥的作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
[2]王拥军 陈乃林.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成人(社区)教育发展创新前瞻[J].社区教育,2018(03).
[3] 王岳川.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的讲演摘要[N].中华读书报,2010-06-24.
[4] 杨中坚.如东百姓宣讲团:讲身边故事[J].时事报告,2015(01).
上一篇: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区 ——开福区启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
下一篇:2019年长沙高新区全民终身学习倡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