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3-06-28 作者:江苏省丹阳市吕城社区教育中心 王国才
收藏
社区教育管理的实质是根据经济社会需要为社区学习者提供服务。因此,社区教育应构建一种既符合经济发展又能促进社区居民发展的“开放式、服务型”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镇始终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确立了“创新思路,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立足社区,教育实现强镇富民”的工作理念,我们以居民为中心,努力构建和完善社区教育体系,最大功能地发挥全镇教育资源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成员接受的需求,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同时,注重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通过社区教育的实施,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的和谐发展,基本形成农村城市化社区教育的新格局。我镇的社区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为本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服务。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领导,完善运行机制,提升社教目标 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必须落实到社区每个层面。我们按照“全面发动、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社区学校为基础,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社区教育。重点抓与本镇社会管理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五个致力于”:(1)致力于农民居民化教育;(2)致力于外来人员本土化教育;(3)致力于职工技能化培训;(4)致力于干部知识化提升;(5)致力于社区教育全员化。 根据工作目标,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吕城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定期召开社区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吕城镇社区教育规划》和吕城镇年度《社区教育工作计划》。教委下设办公室,由文教助理兼办公室主任,成教中心校校长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办公地点设在镇成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办公室人员由各社区(村)、中小学、人力资源、文体、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相关领导组成,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社区教育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全镇各社区(村)也通过制定相应的年度工作计划来落实社区学校具体工作。同时,各社区(村)也建立了由社区(村)、企业负责人直接领导的“社区学校”管理小组。形成了“党政领导统筹、教育中心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二、注重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为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镇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了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并强化载体建设,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通过更新完善成教中心的现代化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育设施,我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基础建设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目前,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已成为我镇集党员教育、成人教育、现代农民教育、领导干部教育、社区居民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和文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活动基地。 三、注重优化,共建服务平台,完善社教网络 1.努力提升社区教育基础能力。我们在工作中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满足了社区各类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全镇现已建立村厂文化技术学校22所(其中镇江市级的9个),占全镇社区(村)总数100%,完善了镇、村两级社区学习网络。各社区学校已基本做到了“六个有”,即:有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有能提供教学、培训活动的教室,有图书、信息阅览室,有专、兼职教师队伍,有热心为社区教育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有一套教育管理制度和台账。村村有“远程教育站”,保证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 2.着力构筑资源共享平台。全镇拥有中小学5所,幼儿园2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文体中心1所,社区(村)学校22所,拥有农家书屋10个,健身房、社区广场、娱乐场所、青少年德育基地、文物古迹等社区教育资源共100多处,向社区居民的开放率达到100%。社区教育中心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舞蹈室、健身房、图书馆等教育场所均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各村、社区学校与镇中学、小学、文体中心分别制定了活动场地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协议,中、小学的图书室、微机室、体育场馆等设施也向社区居民定期开放。各社区、村之间经常协办各种文艺形式的演出交流活动,促进了全镇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教育中心、人力资源保障所与用工单位相互配合,为外来民工提供各种培训。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促进了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 3.注重编印本土教育读本。2006年开始,我们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了《社区生活指南》、《公民环保行为规范》、《保障劳动权益》、《农村实用技术-部分蔬菜的栽培》、《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科学指南》等具有吕城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读本。内容包括健康保健、生活常识、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安全防范、文化休闲、科学种养等,通过各种形式,发放给社区居民,满足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中小学和企业也十分注重校本教材和企业文化的编写,如吕城中心小学的《立美育人》等,为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注重管理,健全各项制度,提高队伍水平 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教育工作制度:(1)社区教育例会制度。镇社区教育委员会每年召开4次例会,商讨社区教育工作大事。(2)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教育办公室牵头,各教育相关部门参与,共同研究社区教育的重大问题,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3)调研制度。深入社区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做好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帮助基层组织解决具体问题。(4)领导考核制度。结合《吕城镇学习型组织评比条件》中的建设要求,进行检查、评估、量化考核,并纳入社区(居委会)村年度工作考核之中。(5)表彰奖励制度。定期表彰社区教育活动开展较好、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6)经费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狠抓教育队伍建设。几年来,我镇逐步形成了一支专职与兼职并举的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目前,全镇有一支6人组成的社区教育专职管理队伍和一支38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社区教育中心配备了6名专职管理人员,6名专职教师,占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点五六,建立师资数据库的兼职教师38人;各社区(村)也相应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和一定数量的热心社区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社区教育中心有计划地组织专、兼教师开展各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业务、管理能力。多年来,培育了一支由党员、青年、红领巾、教师、外来务工人员、医务人员等组成的1869人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占全镇总人口的3%以上,分别活跃在吕城镇各社区教育活动中,满足了社区教育活动的需要。 五、注重实效,健全培训功能,优化服务职能 全镇全年各级各类培训达400多期,年培训总量在2.8万人以上,占常住人口的54%以上;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达60%以上;基本上消除了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就业人口的培训率在55%左右,老年人、残疾人、外来流动人口人员接受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40%-60%,逐步实现社区居民“人人皆学”的目标。 1.注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提升居民文化素质 为切实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我镇十分重视居民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是举办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本科函授,在吕城成教中心设立函授点,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管理人才,毕业学员123人。二是组织居民参加自学考试,我镇每年报名人数超百人。组织居民参加成人高考,今年报名参加成人高考人数近150人。三是组织居民参加计算机、英语“双考”。居民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人数逐年递增。四是组织居民参加远程教育。 2.开展“三农”培训,提升居民职业技能素质 围绕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根据镇教委计划狠抓三农”教育、职业技能培训。(1)开设农业技术培训班,全年培训总量达1500人次。(2)开展在职岗位的环保、食品卫生、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财务、职业技能等培训,全年参训职工达5000人次左右。(3)联合党校、工会、团委共同开展党员干部培训、工会干部业务培训、法制教育、预防职业犯罪教育等培训,培训量在1500人次以上。(4)2008-2010年举办了有130名领导干部参加的“吕城镇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2008年举办了有城管、招商、财经、公司、社区管理350人参加的专业分类培训;今年镇党委政府定为“学习年”,8月继吕城镇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圆满结束后,又举办了镇领导干部242人参加的语文(应用文)、电脑基本操作和办公室自动化的基本能力分类培训。 3.落实“新吕城人”教育计划,提升“新吕城人”综合素质 吕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吸引了一批流动人口来吕城务工、创业。我们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全面加强对“新吕城人”的教育和培训。一是加强对“新吕城人”的宣传教育。为了让“新吕城人”全方位了解吕城、熟悉吕城、融入吕城,向“新吕城人”免费发放各种学习宣传材料3500份。二是建设“新吕城人”教育培训基地。依托社区教育中心“人口学校”,积极实施“新吕城人”教育计划。全镇“新吕城人”培训达4千余人次,“新吕城人”培训率达63.6%以上,外来流动人员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4.组织社区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居民人文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居民人文素质,近年来,我镇根据建设文化特色镇的总体要求,按照城乡联动的工作方针,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中心主要发挥“二个平台”作用:一是教学服务平台。全方位整合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二是居民活动平台。目前,全镇业余文艺演出队活跃在城乡各个社区,观看演出的居民上万人次。今年举办了“幸福吕城”文艺演出10多场,放映各类电影30多场。围绕“建设健康社区,营造和谐社会”这一工作目标,采用小品、歌曲、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向居民宣传建设健康社区理念。利用老年大学的平台,每年到老年大学进行“充电、更新、激活、展示”的学员500多人次;各社区普遍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了老年文体活动组织,组织了象棋比赛、戏曲表演和书画展等,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接受教育比例达37.4%。重视特殊群体的教育,成立了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社区教育中心与镇人口学校、幼儿园协办以新婚夫妇、优生优育等内容为主题的培训班,使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达60%。 5.依托社区教育活动,提升中小学生思想素质 我镇依托家庭和社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普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此同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假期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十个一”活动,即:一次科普活动,一次读书读报活动,一次参观游览活动,一次体验军营生活活动,一次农务活动,一次社区清洁卫生活动,一次科普竞赛活动,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一次维护交通活动,一次法制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中心成了青少年假日快乐的港湾,仅2010年就有18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假日社会实践。 6.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在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出台了《吕城镇推进学习化社区建设的规划》,制定了“学习型组织(街道、企业、单位、居委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个人评选标准”,通过实现“三个延伸”,提升居民文明素质:一是向团队延伸。借助社区学习中心的载体作用和资源优势,成立了18个文化体育活动俱乐部,培育文娱、健身、书画等18支群众性学习型团队,吸纳了1208名队员。二是向单位延伸。全面实施“爱吕城、讲道德、守秩序、树新风”主题内容教育,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三是向家庭延伸。通过开展“文明户”、创建“学习型家庭”、“千户家庭网上行”等文明教育系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全镇评出丹毛集团等学习型企业和单位共21个,先进学习型家庭160户,五好文明家庭近500户,涌现了一批学习型个人,陈志平家庭被授于镇江市级学习型家庭。 六、注重探索,强化科学实验,形成“社教”特色 在社区教育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以建设和谐幸福社区、创建学习文明社会为切入点,寻求符合我镇社区教育状况的实施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一是以文体活动为舞台,社区教育为主线,起到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用小品、表演唱、歌曲等文艺形式,组织镇戏曲等协会的志愿者在街头、晒场、厂区进行演出,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在文体活动的周边地区,我们制作专题教育展板,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宣传健康保健、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知识,使居民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服务经济,教育培训全面跟进。加强与吕城镇社区单位、中小学、企业的区间共建、社校共建、社企共建,依托镇社区教育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文体中心、宣传办、综治办、民政办、妇联、团委等部门资源,形成了社区教育的合力。我们在镇党委、镇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成功举办了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吕城函授班,以及每年的三农培训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特殊工种等的培训数十个。对企业的高层次培训,我们积极参与,为他们牵线搭桥,聘请专家,做好服务。三是青少年校外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少年儿童校外各类活动、家境困难和学习待发展学生的关爱与帮扶。 吕城镇社区教育工作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镇居民的热切拥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创建为新的发展契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不断重视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科研工作的水平,努力将吕城社区教育工作打造成吕城和谐发展的亮点工程和品牌项目。 |
上一篇:宁波鄞州:坚持三个贴近创建学习型示范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
下一篇:宁波北仑:新市民素质教育工程推进社区文明建设 |